12月25日,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在清华大学法学院召开学术研讨会,共同研讨“人文社会科学在食品安全治理中的作用”。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胡锦光带队,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法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环境学院的一行12人参加会议。清华大学法学院、环境学院、公共健康研究中心等约三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会议由清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申卫星主持。
会上,申卫星副院长简单介绍了协同中心的基本情况,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王振民代表学院对参加会议的各位嘉宾表示欢迎,并表示协同中心自今年8月成立以来卓有成效地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清华大学法学院将继续积极参与协同中心的各项建设工作,希望协同中心能将研究食品安全治理这一重要课题所取得的成果尽快体现在政府的决策和行动上,为国家重大的发展战略服务。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胡锦光指出,协同中心确定的“食品安全治理”主题体现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的社会责任,对食品安全治理的目标和方式、政府监管的权利和市场主体的经济自由的关系、市场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等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希望研讨会围绕人文社会科学在食品安全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和如何化解食品安全治理的困境进行深入的探讨和论证。
(胡锦光副院长代表协同创新中心授予牌匾)
清华大学公共健康研究中心副主任、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希光教授做了“媒体新环境下食药安全舆情的科学研判”的主题报告,从传媒专家的视角,介绍了当前媒体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准确地对食品药品安全的舆情进行科学判断。李希光教授强调媒体的力量影响人们的思考方向,应当全面收集数据信息,提供给党和政府以完整可靠的安全舆情,从而更好地使舆论工作在食品安全治理中发挥正面的引导作用。
在会议的自由研讨阶段,与会的各方代表结合各自的专业角度,从技术和管理等层面就食品安全治理中如何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对大众饮食文化的教育、行为干预、科普宣传、行业自律等作用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申卫星副院长在总结中充分肯定了食品安全治理的重要性,表示食品安全治理任重道远,协同中心需要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以良好的心态,从点滴做起,为推动国家的食品安全治理水平和解决现实难题做出有价值的工作。
相关链接:
人大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举办研讨会 讨论风险交流与《食品安全法》修改
人大与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签约共建“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
人大与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协商共建“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
人大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人民大学新闻中心 Email:news@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