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第三党支部与国际交流处党支部开展“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线上联学活动
来源:国际交流处
时间:2022.12.22

11月23日下午,为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主题,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第三党支部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交流处党支部以线上线下结合形式开展“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联学活动。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副主任静炜、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杜鹏出席联学活动并讲话,70余人参加联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建军领学。刘建军围绕党的二十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主题,从总体介绍、历史总结、理论总论、实践总纲、分论介绍等方面深入梳理解读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他提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第三次飞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我们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要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静炜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总结了过去五年和新时代的伟大变革,深刻阐释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价值。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教育、科技、人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让从事教育国际交流工作的我们深感责任在肩、使命在心。

静炜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一面旗帜。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长期致力于发展国际中文教育事业,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心愿与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一起,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的贡献。

杜鹏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重点阐述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将教育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对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为今后一段时期的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人民大学将统筹一流学科、一流师资、一流智库资源,充分发挥学校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引领作用,推动教育国际交流事业,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杜鹏指出,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引,推动促进教育国际交流,将助力我们更好地回答好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为此,中国人民大学将在以下六个方面着重发力:融通各方资源,创新全球战略型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留学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出国留学的管理和服务水平;积极做好国际学生培养工作,稳步提升国际学生生源质量;充分发挥国际合作机制的优势,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高地;优化全球布局,加强实质性高水平国际合作;完善多边合作机制建设,提高学校教育国际参与度和引领力。

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代表孙铭阳、阮会乔,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交流处副处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晓萌,国际交流处党支部组织委员苑艺林先后分享了学习心得和工作体会。

与会代表纷纷表示,通过此次联学活动,大家更好地学习领会了党的二十大报告所蕴含的新观点、新思想、新战略和新要求。在国际风云加速变幻的今天,作为教育国际交流工作者,我们应深刻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重要责任,发挥教育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不断提升思想认识水平、专业能力与业务能力,为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和教育对外开放事业添砖加瓦。

(责任编辑:董涵琪)

编辑:杨 钰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