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曾宪义:中国法学教育绕不过的人
时间:2021.06.16

【简介1】

曾宪义,山东济宁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法学家,杰出法学教育家,法律史专业博士学位主持人和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

【简介2】

曾宪义,山东济宁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法学家,杰出法学教育家,法律史专业博士学位主持人和博士生导师。

【照片】

from clipboard


【内容详情】

【编者按】曾宪义,山东济宁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法学家,杰出法学教育家,法律史专业博士学位主持人和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会长,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第一副主任,中国海峡两岸法学促进会副理事长,最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询专家,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司法部国家司法考试协调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法律史学会第四届理事会会长,《法学家》杂志社社长兼主编。

“他工作太辛苦,太投入,太爱法学院,太爱法学教育。”曾宪义教授逝世后,时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这样评价。

曾宪义病重时,包括韩大元在内的法学院的教师们,都在期盼着在他身上会出现奇迹,因为“他在中国的法学教育、法学院发展中把许多不可能的事情变为了可能”。从教50多年来,曾宪义不仅潜心从事法律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为中国法律史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还献身于法学教育事业,使人大法学院跻身世界一流法学院的行列,更推动了中国法学教育的繁荣。他以实际行动促进中国法学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维护中国法学教育的国际形象,赢得了国际法学界的尊重,为推动中国的法学教育走向世界做出了卓越贡献。

“自强”才能“自立”

曾宪义坚持“自强”才能“自立”的法学院发展理念。1990年,他担任法律系主任后,面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在人大法学院率先进行了法学教育究竟应当“谁适应谁,谁服务谁”的讨论,最终取得共识:法学教育应当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教师的知识结构,学院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应该主动适应和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此后,在曾宪义带领下,人大法学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开设知识产权法等30多门新课程,许多课程当时在国内还是第一次开出;将法学院“地石律师事务所”“物证技术鉴定中心”作为师生的实践基地,模拟法庭、法律援助、普法宣传理论联系实际,特色鲜明;举办全国高级法官培训班;聘请立法、司法机关具有较高研究和学术水平的领导同志为法学院兼职教授。

曾宪义在任期间,人大法学院与最高人民法院合作编辑出版了《中国审判案例要览》,这是新中国历史上首次以出版的方式公布审判案例,在全国每年400万个案例中,选出400多个案例编成此册,分别用汉字简体、汉字繁体、英文每年出版一部,延续至今,对于宣传我国的法制建设、规范各级司法审判、丰富高校案例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在法学院原党委书记叶秋华的回忆里,此事的促成还是因为曾宪义在与来访的西方法律界人士的交流中被质疑:中国自称民主法制国家,却为何不公布审判案例?从而使曾宪义受到触动,下决心要做成此事。

经过多年努力,曾宪义为人大法学院交出了这样的答卷:全国高校博士、硕士等学科点和研究基地最多;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和国际合作项目最多;教师在海内外出版学术著作、发表论文、承担项目与获奖项目居全国法律院校之首;人大法学院教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和全国人大常委会举办的集体学习中,担任主讲人的次数最多;1998年5月荣获国家授予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成为当时全国高校系统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凝聚着巨大智慧”

作为著名的法律史学家,如何深入地挖掘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是曾宪义面临的重要课题。他曾指出,“历史地看,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凝聚着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凝聚着有利于人类发展的巨大智慧。因此,在现实中不难寻找到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文明的契合点,也不难发现传统法律文化对我们的积极影响”。

曾宪义在担任中国法律史学会第四届理事会会长和中国人民大学法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期间,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和出版了《中国传统法的结构与基本概念辨正——兼论古代礼与法的关系》和《中国法制史》等一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论文和著作。

2005年,教育部启动重大攻关项目——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曾宪义作为首席专家,为了保证研究进度和质量,在2006—2009年间召开了7次项目实施研讨会、10余次专题学术研讨会,广邀学界同人进行学术探讨。2010年上半年,曾宪义已经是重病在身,仍召集项目组在医院开会,说项目还有两件事要做。人大法学院马小红教授回忆道:“一是不管花多少钱,一定要检测一次,不要出现不规范的学术问题;二是要写一个序言,把这个项目的特色写出来。”“几十年来,曾老师为法律史学科的发展用心良多,尤其关注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研究。在他生前的最后五年,念兹在兹的是他主编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十卷的完成与出版。他将毕生的精力都贡献给了中国当代法学教育与法律史学科的发展。”人大法学院赵晓耕教授说。

“中国法学教育绕不过的人”

曾宪义眼界开阔,思路清晰,在中国的法学教育领域有着特殊的地位。在法学界,曾有人说“要了解中国的法学教育,曾宪义先生是一个绕不过的人”。

曾宪义系统地探索中国法学教育的发展规律,把法学教育发展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提升了法学教育的地位与影响力。在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会长期间,他团结全国法学教育界的同人,领导、组织和参与了法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决策(目前实行的法学教育的基本制度与许多改革措施是在他的任期内完成的),从而探索出了一条属于中国的法学教育之路。

1998年,曾宪义牵头举办了“中美法学院院长联席会议”,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向大会发来了亲笔贺信。此后,根据中美两国政府间的协议,中国教育部又组织了以曾宪义为团长的中国法学教育代表团,于1998年11月访问美国。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由政府派出的第一个中国法学教育代表团。随后又举办了首届“中国—欧洲著名法学院院长论坛”“中国—亚洲法学教育论坛”“中国—非洲法学教育与法律文化论坛”。并于1998年夏季在中国人民大学开办了“中国法暑期班”,42名博士生分别来自海外20多所大学的法学院,人大法学院教师直接使用英语为学员讲授十几门中国法律课程。

在当时的条件下,做成这些事情很不容易,曾宪义以非凡的学术勇气、自信与智慧,与国外著名大学法学院开展交流,以大手笔将人大法学院以及中国法学教育推向了世界,改变了西方世界对中国法治和法学教育的认知,建立了中国法学教育与世界联通的桥梁,引领了“世界法学教育走进中国,中国法学教育走向世界”的进程。

接下来,在曾宪义的带领下,“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等一系列高端国际法学教育交流平台接连创办,使中国的法学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和尊重。为此,曾宪义也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认可,先后被多个国家授予名誉法学博士学位。

“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唯一的全球性的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2000年12月3日,首届论坛举办时,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李鹏出席论坛并发表了讲话。人大法学院叶秋华教授回忆说:“这一天是人大法学院人值得骄傲的一天,是中国法学教育史上辉煌的一天!”

曾宪义搭建起的跨文化国际沟通的舞台,也使人大学子大放异彩。据人大法学院叶秋华教授回忆,当时的首批“欧洲法律培训项目”,原本名额只有10人,因包括2名“替补队员”在内的12名人大法学院同学的出色表现,欧洲方面破例同意12位学员全部赴欧。虽然之前有国内其他大学博士生滞留欧洲的不光彩记录,但人大赴欧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全部如期归国返校,外方对此赞不绝口,认为人大法学院是可以信赖的,人大赴欧学子的表现也得到了我国驻法大使馆的高度评价。

“平等、宽容、真诚地对待所有人”

“他是我们中青年教师的良师益友。他关心每一位青年学者的成长,在工作中坚持平等、宽容、真诚地对待所有人。曾老师对中青年成长的关心、指导和帮助,让我们永生难忘。”时任法学院院长韩大元这样回忆曾宪义教授。

有同样感受的,还有曾宪义曾经的同事、法学院的叶秋华教授,她1995年初担任法学院党委书记后,对党和政的关系、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工作有着自己不同的思考。虽然心里十分的忐忑,但当她鼓起勇气同曾宪义交流的时候,令她完全没有想到的是,曾宪义对她的想法欣然同意而且给予赞赏,并不断鼓励她。因此,1995年法学院党委明确提出了“用事业的发展激励人,用真挚的感情团结人,用创造出来的较好的待遇留住人”的口号,法学院党政领导班子也形成共识、默契配合,促进了法学院的长足发展。

还有一件事则是在上世纪90年代,作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系领导的曾宪义给80岁的老教师过生日,不但送蛋糕、寿袍,还送去彩电。尽管有些青年教师想不通,但曾宪义说:“现在法学院的各种条件都得到很大改善,这都是老教师为我们打下的基础,这里有他们的血汗。你们不知道,在那个年代,他们的教学和生活条件都是非常艰苦的。有的老教师,教一辈子书,最后连高级职称都未得到就退休了。他们的退休金都很少。现在你们的教学生活各方面的条件都很好!不能忘了他们的功劳。再说,人总是要老的,你们将来也会老。”曾宪义对老教师的尊重和待人的真诚,使青年教师们非常感动。之后,这种敬老尊老的风气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首先树立,对其他大学法学院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在曾宪义的遗体告别仪式上,巨幅挽幛“学界泰斗明堂匡政领袖神州士林,法治园丁杏坛设教沾溉四海子弟”,概括了曾宪义一生的教学育人成就,也写满了他的朋友、同事、学生的哀思。

师风垂范,弦歌不息。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利明作为曾宪义的学生,这样评价曾宪义:“曾老师是新中国法学教育事业走向世界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他积极整合全国法学教育资源,创办了21世纪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等系列高端国际法学教育交流平台,将新中国法学教育的成果向世界同行予以充分展示,使新中国的法学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和尊重。”

(原文刊于《大师渊范——中国人民大学名师大家专访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