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在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陕北公学旧址看望参加暑期先锋社会实践的师生。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党建学院、历史学院等院系的11名同学正开展“重走校史路”社会实践,沿着中国人民大学“在抗日烽火中诞生,在党的关怀下发展壮大”的足迹,重温抗战校史,溯源“先锋”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水泉,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高燕燕;咸阳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陕西马栏干部学院党委书记柳林陪同调研。
张东刚代表学校党委向实践师生表示关心慰问,向为实践队提供调研支持的有关单位和干部群众表示感谢。他表示,陕北公学诞生于抗日烽火中,致力于培养“革命的先锋队”,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段办学历史与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密不可分。希望同学们自觉用伟大抗战精神和“陕公精神”滋养初心、淬炼灵魂,发扬好陕北公学注重实践的优良传统,在调研中向下扎根,在学习中向上生长,将个人奋斗融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实践团同学们表示,在接下来的实践中,将沉下心来调研,从历史深处汲取智慧力量;带着思考学习,把精神养分化作成长动力,以实际行动传承好伟大抗战精神和“陕公精神”,争做与民族同命运、与时代共奋进的“先锋队”。
张东刚与实践团师生一起调研了旬邑陕北公学旧址。旬邑陕北公学旧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湫坡头镇看花宫村。1938年,陕北公学在关中分区新正县(今旬邑县)看花宫村设立分校。同年7月7日,陕北公学分校正式开学。1939年1月,陕北公学总校从延安迁至看花宫村与分校合并;6月底,党中央决定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延安工人学校联合成立华北联合大学,开赴华北敌后办学。
张东刚表示,陕北公学在旬邑办学期间,一大批学员从窑洞校舍走向烽火前线,成为支撑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的生力军,为抗战胜利打下了坚实根基。同学们要通过对校史的不断挖掘、整理、研究与转化,深刻理解“我们从哪里来”,传承好中国人民大学的光荣革命传统与鲜明红色基因,重点把握学校办学历程与伟大抗战历史间的紧密联系;清醒认识到“我们往哪里去”,以青年视角编写思政案例、创作沉浸式文艺作品,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党创办人民大学的故事,激发永久奋斗的澎湃动力。实践团同学们表示,将带着这份传承与创新的责任使命,在史料中探寻精神密码,在创作中注入青年智慧,把从伟大抗战精神中领悟的力量、从人大校史根脉中汲取的养分转化为专题宣讲素材、青年理论文章等,深入校内基层组织、社会各界群众中开展宣讲,让党的故事和校史故事走出旧址、走进人心、生生不息,不断焕发新的时代光芒。
在看花宫村,实践团师生看望了当地九旬老人乔女士。作为陕北公学在旬邑办学历史的亲历者,乔女士曾默默收集、妥善保存了一大批陕北公学学员使用过的书籍、物品等珍贵文物,并在革命胜利后无偿捐赠给看花宫陕北公学旧址管理所。通过与乔女士及其家人的交流,同学们感动于以乔女士为代表的老区人民对革命和教育事业的坚定支持与无私奉献,对陕北公学在艰苦条件下坚持办学育人、为革命培养骨干的历史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大家纷纷表示,今后将进一步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挖掘好红色校史背后的宝贵精神财富。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处)部(处)长、人民武装部部长杨子强,校史馆、博物馆馆长李贞实,校团委书记熊宇平;旬邑县委书记、陕西马栏干部学院院长师虎参加调研。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作为先锋实践体系思政引领类项目团队,中国人民大学“重走校史路”实践团于8月12日至8月15日先后来到延安、旬邑,调研延安清凉山陕北公学旧址、成仿吾故居、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旬邑陕北公学旧址、马栏革命旧址、马家堡关中特区旧址等地。同学们既深入回溯校史,探寻陕北公学在抗战时期的办学历程与重要意义,也在马家堡等地详细了解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工作战斗经历,深刻认识到关中特委在革命斗争中的关键作用,并围绕“追寻校史足迹,弘扬抗战精神”开展专题备课会,推动实践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