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当代中国国情与青年的历史责任》系列课程在公共教学一楼正式开课。78岁高龄的神州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作首场报告,报告主题为“中国航天事业与航天精神”。报告时间持续近3个小时,全场座无虚席,掌声连连。
戚发轫院士风趣的授课方式引起了同学们浓厚的兴趣。戚院士从”航天是干什么的”、“航天意义何在”、“中国航天成就及与国外的差距”、“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如此之快的原因”等四个方面展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基本面貌,而后又从切身经历出发阐释了中国航天精神的深刻内涵。
戚院士引用100多年前切尔诺夫斯基的话讲述了人类对宇宙、空间探索的历史。他比较了中西方对于宇宙的不同称呼,指出“天”、“航天员”的称谓是中国文化的体现,是中国特色。他从安全和战争的高度剖析了航天事业的意义,指出“现在的战争靠的是航天,中国有责任也有义务去探索太空。”
讲到中国航天的发展时,戚院士谈到:“中国是一个航天大国,但不是一个航天强国,与美国、俄罗斯等西方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中国在进入空间、利用空间的能力上还需要提高。”随后,他系统讲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三步走”计划。
而后,戚院士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当年奋斗的经历和感受,诙谐生动的语言引发了阵阵笑声。他说:“载人航天精神的核心是爱国。爱国不抽象,爱你自己的事业、爱你的岗位就是爱国。”
讲座后,同学们纷纷举手向戚院士请教问题。问题涉及他对后辈的期待、南海地区航天发射的安全性等,戚院士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回答。
《当代中国国情与青年的历史责任》课程每周三下午开讲,由学生工作部邀请多位学界泰斗主讲,内容涵盖航天、经济、环保、政治等各领域,旨在增进学生对中国国情的了解和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把握。
(编辑 杨默)
人大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人民大学新闻中心 Email:news@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