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共商、共建、共享,实现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格局。在对外友好界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主任孙萍看来,民心相通的关键,要靠文化打通。
上世纪90年代,孙萍曾受文化部和中国京剧院委派在匈牙利进行文化交流。9年的海外演出和交流生涯让孙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初到欧洲时,她为了“适应”当地观众而尝试修改京剧唱腔,不料却遭到了抗议。观众表示:“我们就是要听原汁原味的中国京剧,听不懂没关系。”之后的演出中,孙萍不再改变唱腔,而是通过文字或讲解向外国观众提示即将上演剧目的剧情简介。“不难看出,艺术没有国界,都是相通的。”她说。
12年前,孙萍创作了一部舞剧《月上贺兰》,是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打造的一个艺术品牌。如今,该剧目不仅成为宁夏标志性文化符号,还先后在“一带一路”沿线30多个国家演出,倍受欢迎。多年来,孙萍与这些国家的文化艺术交流一直没有间断。
“文化艺术作为软实力,最容易拉近人心、融通心灵。”孙萍认为,“一带一路”完全可以包容沿线国家的文化元素。“你来我往,才有繁荣和共赢。”
那么,该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孙萍以自己的切身经历和感受,提出要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要尊重艺术规律,按照不同的艺术形式选择不同的内容。以京剧为例,通过动作、神态的表演将人物的内心情绪外化,把故事讲得跌宕起伏。要有文化自信。孙萍认为,“文化自信不是喊口号,而是来自于自我的积淀。”如果和受众因对艺术形式的理解不同而产生分歧,就应该选择勇敢地交锋,通过交锋、交流达到相互理解。
孙萍建议要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专业人员。中国具备十分优秀的艺术,但在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却相对薄弱欠缺。因此,亟须培养一批懂专业、会外语,并且了解外国观众和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下,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态势下,要重视研究我国文化通过互联网‘走出去’的新模式。”孙萍最后强调,致力于文化“走出去”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通过适当的方式,在新的传播环境中活跃起来。“同时,还应增强优秀文化成果和产品在我国互联网环境中的比重。”
原文链接:
人大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人民大学新闻中心 Email:news@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