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球应邀参加国务院参事室主持召开的“2017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座谈会”,国务院参事室主任王仲伟及部分参事出席座谈会。会议由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王红主持。
吴晓球就“如何看待当前中国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的主题作了发言。他说,当前中国金融现状整体稳定,经济基本面的变化给金融体系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风险有所提升,如何观察、判断当前的金融风险至关重要。
吴晓球说,金融本质上就是经营风险。在金融活动中,存在与生俱来的风险。风险有潜在性。我们不能害怕风险。由于金融创新、金融脱媒和金融科技(Fintech)的影响,中国金融风险的结构及业态发生了重要变化,风险基因也发生了某种变异。过去,中国金融资产结构较为传统,绝大多数表现为银行储蓄资产,证券化金融资产在整个金融资产中的占比很低,中国金融体系的主要功能表现为融资功能,风险也主要表现为资本是否充足的风险。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金融体系的资产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证券化金融资产的占比逐步提升,规模也很大,债券和股票规模都超过了50万亿人民币,加上科技对金融的深刻影响,中国金融的风险结构随之发生了重要变化,透明度风险显著提升。这是我们防范金融风险,加强金融监管所必须了解的。
加强金融监管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举措。问题是如何才能有效地监管。吴晓球强调,金融监管必须遵循金融的基本逻辑,推动金融结构的变革,把握科技金融(Fintech)的发展趋势,不能搞“突击风暴”。金融监管的核心任务就是防范潜在风险现实化,个体及局部风险全局化。我们不应把潜在风险主动挑破,让它变成现实的巨大风险。金融监管是一种非常专业的工作,目的是维持正常的金融秩序,构建正常的预期机制。
人大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人民大学新闻中心 Email:news@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