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坚持“立德树人”核心使命,围绕学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着力建设研究型学习制度体系,是我校本科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基本纲领。路线图从兴趣培育、目标管理、主要路径、条件支持、价值引导等五大方面,系统设计八项制度,以及16个项目,全面建设“研究型学习制度”,促进研究型教学和学习。
八项制度构建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精实课程制度
倡导深度教学,强化学生知识基础,促进学生参与和能力培养,扩大学生课外研究的空间。修订培养方案,减少课程总学分要求;加强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课程建设,改进专业课程设置;强化课程教学规范,完善课程大纲制度、过程考核制度、作业制度和助教制度;建设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国际研学制度
扩展学生国际视野,提升学生把握学科前沿的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不断扩大学生国际交流学习的规模,提高国际交流学习合作学校的档次;继续办好国际小学期,加强“在地国际化”学习氛围建设;完善国际国内学习相结合的相关制度安排。
名师沙龙制度
促进杰出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学术灵感。继续组织开设新生研讨课;组织著名教师定期开设学术沙龙,控制每个沙龙学生规模,保证实现深度交流。学生根据兴趣自主注册沙龙。
拓展支持制度
倡导学生互助,加强学校支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研究性学习打好的身体、心理和意志等方面的基础。组织实施学生先进性和领导力训练、外语(英语)口语能力提升、体育教学改革与体育精神培育、心理健康关怀、学习困难指导、校园文化与公共艺术教育、学生发展分类指导等项目。
全员导师制度
密切师生关系,培育学生学术兴趣,促进研究性互动。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学术导师制度;加强对学生课程学习、读史读经典、课外研究实践、专业实习、毕业研究等方面的有效指导;制定学生读史读经典计划细则;制定本科生导师工作办法。
研究实践制度
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实施“千人百村”社会调查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加强实践、实验教学,设置学分要求。
双选认证制度
促进学生跨专业学习,强化研究型学习和未来发展的知识基础。各专业课程按照一定比例和程序面向全校学生开放,供有需求的学生自主选课学习;学生所选课程既可计入学生所在专业的选修课程学分,也可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折抵学生副修第二专业或第二学位的学分要求;在此基础上,学生继续完成相关课程学习,达到相关专业的副修要求,毕业前可申请认证并获得副修专业或副修学位证书;加强网络课程资源和信息化学习平台建设,促进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相关课程;充分利用国际小学期,面向全校组织开设副修课程,安排海归教师开设全外语副修课程,各学院(系)也可外聘教师讲授。
公益服务制度
树立正确的研究型学习价值导向,增进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组织实施社区服务、扶贫支教、法律援助、文化助残、环境保护、人道救助、劳动实践及各项专业志愿服务,设置学分要求。
十六个项目引领本科人才培养改革
英才选拔与招生服务
提高招生咨询和宣传服务质量,建立多元化的人才选拔评价指标;在自主选拔录取中推行“圆梦计划”,向中西部地区、县及县以下地区考生适当倾斜。
新生导师制和新生研讨课
聘任优秀教师,创新课程教学形式,面向全体新生开设研讨课程。
先进性和领导力训练
实施“红船领航”新生党员先进性熔铸计划,组建“党员先锋营”及预备役部队,塑造品学兼优的校园“先锋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充分激发潜力与特长,全面提升组织、沟通、领导与合作能力。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
加强通识教育大讲堂和原著原典选读系列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完善通识教育教学方式。
专业教育课程建设
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多选择、重创新、国际性”的培养模式,强化专业基础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重视学生跨专业学习,积极拓展学生国际视野,促进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培育学生创新意识。
读史读经典
课内外结合,教师指导与朋辈互助结合,带领学生深入、系统地研习经典。
外语(英语)口语能力提升
调整外语(英语)公共课程教学内容,实行英语口语达标。
国际学习与交流
提高国际交换学习项目学校层次,扩大参加国际交换学生数量;深化国际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学生参加国际学习项目创造条件。
社会研究和创新训练
实施“千人百村”大型社会调查项目,持续开展自主申报社会调研项目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
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
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并将其纳入培养环节;完善对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的组织与引导,加强项目管理和评估;扩大活动覆盖面,增进活动持续性。
校园文化与公共艺术教育
加强公共艺术类课程建设、学生文艺团体建设、校园品牌文化活动培育,提供更为丰富的艺术教育与体验机会,创建更具文化品味的育人环境。
体育教学改革与体育精神培育
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完善校园体育设施提供,丰富群众性体育活动项目,加强大学体育文化建设。
学生心理健康关怀
开展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面向“健康的大多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同时为师生提供专业、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服务。
学生发展分类指导
根据学生自主选择的发展方向,提供有效的分类指导。
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
加强教师和学生助教教学能力培训、咨询和诊断服务,加强教学法研究;开展教学奖励,建设教学团队,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信息化课程教学平台
建设信息化课程资源中心和先进、适用的E-learning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并在教学中应用,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人大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人民大学新闻中心 Email:news@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