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人大主页 数字人大 校长信箱 广角 部处 院系 校园 校务 交流 学者 学生 学术
返回首页
您的位置:人大新闻网>人大之子
王子今:秦汉社会史的深耕者
2018-03-13 10:37:48
16,357 次浏览
来源:党委宣传部 姚思宇
编辑:赵禾

王子今,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2017年10月11日获聘中国人民大学第三批一级教授。

《〈史记〉时间寓言试解读:神秘的“四十六日”》《汉代儿童的游艺生活》《秦汉“五岭”交通与“南边”行政》……“耳目一新”,是王子今的学术研究常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从事学术研究工作30余年以来,王子今始终本着求实创新的学术态度、严谨勤勉的治学精神,在秦汉史研究领域不断开疆拓土,引人入胜,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与此同时,他的治学思路与研究心得也影响着一批批青年学子,在探索求真的道路上坚定执着。

考古为基 治史为途

1966年,刚要初中毕业的王子今赶上了文化大革命,学校停办后,他成为了“老三届”中最早的一批。后来,与当时许多的年轻人一样,王子今到陕西山区插队,先是在黄土地上务农三年,后又当了四年铁路装卸工。当时的他曾自吟诗句“平生一万夜,热汗几十吨”,如今他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汗室”,便是为了纪念这段重体力劳动的经历。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王子今顺利考入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从此走上了学术研究的道路。回忆起初入大学时的感受,他感慨地说:“当时能够进入大学读书,内心是十分珍惜这个机会的。虽然当时没有什么高远的学术理想,但是与过去务农做工时相比,更会以积极的生活态度来读书思考。”

从考古专业本科毕业后,王子今考上了林剑鸣先生的硕士研究生,转而研究秦汉史。谈起为什么会选择秦汉史作为研究生阶段的专攻领域,王子今说:“我本科时有一门课是战国秦汉考古,授课老师是段连勤先生。段先生的课讲得很好,使我很受启发。而且当时林剑鸣老师正在西北大学任教,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秦汉史学者,我希望能跟他学习。”

除了内心对秦汉史的兴趣,西北大学的学术氛围也为王子今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厚土壤。为了引导学生们更好地进行思考和研究,时任西北大学历史系系主任的张岂之先生,特别聘请李学勤、田昌五等著名学者为兼职教授。田昌五先生侧重理论,李学勤先生重视实证,他们的学术思路让王子今受益匪浅。

与宋元以后的历史研究不同,隋唐以前的历史研究非常注重出土文献。而这时,王子今考古学专业出身的背景便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思考问题时,王子今比较注意从细节处着眼,注意将传世史料与出土文献相结合,他认为这些习惯都与当年考古学的系统学术训练有密切关系。

1984年,王子今顺利获得历史学硕士学位,其毕业论文以《论秦汉陆路运输》为题,为10年后出版的重要学术专著《秦汉交通史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后王子今先后在中央党校和北京师范大学任教,于2005年正式调入刚刚成立的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自此与人大结缘。

厚积薄发 独辟蹊径

熟悉王子今的学生们都说:“子老的论文写得很快。”而这种“快”并不是盲目的数量累计,而是深厚学识积累的自然显现。在日常治学的过程中,王子今很重视读书积累,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做笔记的习惯。在教育学生时他也常说:“读书要仔细,有心得的时候就记下来,遇到问题的时候就把它标示出来,等有了新的思考和理解,就尽快将它整理成文字。”古语有云:“养精蓄锐,厚积薄发”,读书治学的真谛就在于此。

在研究中,王子今经常会发现一些其他学者没有注意到的问题,这种敏锐的学术嗅觉是他多年来读书治学的重要凭借。从最早的发表论文《汉代的斗兽与驯兽》《秦献公都栎阳说质疑》,到近年结项的教育部课题“秦汉时期未成年人生活研究”和国家课题“秦汉称谓研究”,王子今一直很重视从社会史的细节入手,还原或重新审视古代社会的发展变迁。对于社会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长期以来学者们多有争论,对于这种现象,王子今认为:“做事比辩论更重要,坚持自以为合宜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推出高质量的成果,是证实这种理论和方法是否确当和优越的最好的方式。与此同时,相比仅仅局限于社会物质生活的研究,社会史研究更应当关注社会形态、社会结构、社会生产方式等重大主题。”

独特的学术思路、良好的读书习惯使得王子今在学术研究领域成果丰富、著作等身,先后出版了《〈史记〉的文化发掘》《秦汉区域文化研究》《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疏证》《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秦汉社会史论考》《秦汉史:帝国的成立》等30余部学术专著。他的第一部专著《秦汉交通史稿》在出版之初,即在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李学勤先生为之作序,近年又被列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策划出版的“当代中国人文大系”之中,其以丰富史料支撑下的宏观史学视角、细致入微的“切片”式研究方法、联系切身感受的研究思路,全面研究了与秦汉时代交通行为有关的几乎所有重要问题。

“对一个历史阶段进行断代史的总体描述,需要把握宏观的历史形貌、基本的历史线索、主要的历史事件、突出的历史特征。总结整个历史过程,也要有适当处理详略、重轻、主次诸问题的考虑。断代史的综合研究,应当以具有充备的专业知识、深厚的理论素养、敏锐的历史感觉为前提。而逻辑判断和综合分析的学术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是王子今在总结自己三十余年来的史学研究成果时所得出的切身经验。

循循善诱 慷慨好义

在学生们眼中,王子今是一位慷慨好义、亲和慈爱的老师,因此被学生亲切地称为“子老”。国学院2012级本科生邱文杰说:“子老是一位非常和蔼的老师,我们去找他问问题时,他即使再忙也会挤出时间耐心地为我们解答。”同为国学院2012级本科生的张欣也说:“子老很善于引导我们思考,以前我在读《史记》时总感觉收获甚微,子老却告诉我说,读书的时候不能割裂历史,不能读哪个部分就把哪个部分独立出来,比如《项羽本纪》里说项羽爱读兵书,这则材料就可以帮助你思考如何看待秦始皇焚书等问题。”

除了循循善诱这一面,王子今教授对自己的学生也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这前四史作为历史研究者首先需要掌握的史料,通读是王子今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他认为:“对于研究秦汉史的人来说,前四史是最基本的史料,对它们的熟悉和把握是一个秦汉史研究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王子今还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对考古资料、考古理论进行研究和掌握,并认为参加一些考古实践也非常必要。正如王国维先生曾提出的“二重证据法”所说,将“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相结合,往往可以读书得间,从而窥见历史研究之门径。

从教三十年来,王子今培养了众多优秀的青年学者。面对许多年轻的学生,王子今说:“现在的大学生,他们比我们那一代有更开阔的眼界、更自由的思想和更敏锐的感觉。就学术能力而言,外语和计算机技术和我们当年相比也是有着云泥之别。”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年轻学生们的殷切期待。

回顾自身的学术生涯,王子今最欣慰的还是其对于职业的择定适合于自己的兴趣,也适合于自己的性格。“细雨佩壶寻废寺,夕阳下马吊荒陵”,这是王子今颇为喜欢的陆游的诗,因其所传达出的意境与自己的人生意趣相近,然而,年过花甲的他并不想止于对古人优雅访古的效慕。“时不我待,似乎耳边常有一位老人在说:‘只争朝夕!’另一位老人在说:‘要赶紧做!’我内心所暗中自警者,是力戒浅浮,千万不要慌忙草率,再作出粗疏的文字。”这是王子今对自己最深沉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