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敦虎,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院长助理,工会主席。担任环境学院2015级三年硕班班主任,受同学的广泛好评。另外,该班同学的学术研究成果尤为突出。
小家之长
2015年9月,昌敦虎接手了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三年硕班的 43名同学,虽然之前有过本科班班主任的经历,但他还是第一次以班主任的身份和研究生打交道。同学们分布在五个专业,大家的专业背景相差很大,但有个共同特点———理工科出身。昌敦虎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要在人大这样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高等学府里,提升同学们对“精干的理工科”的自信;另一个挑战是关于班集体的组织建设:在同学们的学习和科研都是围绕导师组展开的背景下,如何提高班集体的存在感呢?
了解了研究生班的情况后,昌敦虎采取的是因势利导的方法。由于担任学院的工会主席,他经常组织老师们进行文体活动。既然导师组的存在很有必要,并且力量强大,那么何不顺势通过工会活动这一平台先把导师们聚集在一起,再推动同学们互相了解呢?这一方法立杆见影、效果显著,同学们之间的隔阂感在一次次交流中大大消除。另一方面,昌敦虎也采用班主任工作的常规方法,与同学们进行直接的交流,或通过班委了解同学们的喜好和需求。
班长蒋杭城回忆,在班级成立之初,昌老师积极地组织选举班委并和他们一起规划班级的未来,对学生进行普查式的了解;另外,三年中时常有突发情况,如同学之间闹矛盾,某位同学在恋爱关系里陷入困境,这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导师解决不了,昌老师便成了同学们的依靠。此外,昌敦虎还注重对同学们学术思想上的熏陶,他推荐同学们阅读《水经注》《天工开物》等凝结着我们祖先工程智慧、人文智慧的书籍,给同学们提供许多展览会、展销会、学术讲座的信息,“这些东西我们平常不会关注,但是去了之后发现收获很大。”蒋杭城说。
迎难而上
昌敦虎觉得,印象最深刻的班级集体活动是每年一次的奖学金评定工作,他说:“这使我真正发现他们(硕士生)是和本科生完全不一样的。”对于本科生来说,(学习类)奖学金评定的唯一标准就是学分绩,而硕士生的评定标准除此之外,还有不同专业之间的比较、学术研究成果等,而对于研究成果,还要统筹考虑其数量和质量,昌敦虎面临的是每个同学各有各的需求和想法的局面,和本科生不一样,他们会对评选制度提出质疑。“他们在意的倒不是金钱,而是荣誉,是对自己过去一两年努力的展示”,昌敦虎说,“这件事情如果处理不好的话,不仅会破坏班级氛围,同学们的矛盾在毕业之后甚至都很难平息。”于是,他开始了第一步工作,先通过学科负责人、导师、班委和同学们自己提交的材料了解大家学习和科研的投入情况,形成初步的印象;之后,作为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在正式评选之前,他在学院的办公室召开全班会议和各专业的小会,对学术结果的水平、评价标准进行充分的讨论,并不急于下结论,同时也向学院传达同学们的意见,为学院改进规则提供建议;在此基础上,加上引导者的身份,他向同学们详细解释学院的评选程序,坚持公正公开透明。功夫不负有心人,同学们对评选结果都心服口服,各项奖学金也都名副其实。
昌敦虎感慨,或许是时代变了,这些新生力量会考虑自己读研时不会考虑的问题,这一切证明有必要让学生个体参与到学院的工作中来,表达他们的需求,推动学院改进体制机制,“这就是‘环境我家’,我们院的口号。”说到这里,他露出了欣慰而自豪的笑容。
受益匪浅
这个班的同学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术成果是他们的一大亮点,他们平均在SCI和国内外环境学核心期刊(《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环境科学学报》,Bioresource5Technolo-gy,Water5Research等)上发表两篇文章,获得许多发明专利。其中张楠同学表了10篇SCI论文(其中第一第作者身份发表3篇),获得4项发明专利,获得2016-2017年度的吴玉章奖学金,这是环境学院唯一的推选名额。
如今同学们正忙碌地准备自己的未来,昌敦虎在这一届的班主任工作也已接近尾声。他说自己的收获之一就是在班里学生的身上,看到了自己以前的样子:泡在实验室、参加展销会等,这些温暖的回忆永远能带给他快乐。另外,他通过接触不同专业的同学,也能学到很多知识,对自己的研究也有很大的帮助。最大的收获是,他看到了硕士生团体有很大的潜力,能够优化学院的各项工作。由于担任学院工会主席一职,他能灵活地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也能参与到学院的各项活动中来。比如在工会里组织青年教师教学比武大赛的试讲时,邀请班上的学生来做评委;筹备青年教师羽毛球赛时,请有特长的同学们来指导。“他们教给了我新的工作方法,这是一笔很宝贵的财富。”昌敦虎说。
班长蒋杭城说:“在班主任这个群体中,昌老师的特点是工作经验丰富,这得益于他在学院担任的行政职务,这也对班级的建设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昌敦虎从来不觉得班主任是个独立的工作,而应该与学院和学校紧密结合在一起。
2015级硕士三年班是他的小家,环境学院和人民大学是他的大家。昌敦虎说,自己“团结小家、融入大家”的工作还要继续下去。
人大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人民大学新闻中心 Email:news@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