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学勤,女,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在韩国首尔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现任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系教授,当代中国史教研室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会理事。主攻方向为史学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史,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史。
从历史到党史
宋学勤的专业道路可谓丰富精彩,毕业于历史学院,却最终选择成为中共党史系的教授。当被问到其中缘由时,她笑道:“理论是学科的先导,你总不能让党史学理论这块是空白的吧。而我又是历史学科班出身,有一定理论基础,所以就这么改了行,留在了马院。”
这一改行却了不得,宋学勤发现,许多人对党史都存在着偏见,认为党史不能算作一门学科,轻视它的学科地位。但事实并非如此,党史研究给了宋学勤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她充分利用自己的史学功底,将史学理论与党史学科研究实践相融合,教材《中共党史学概论》就是融合的产物之一。在之前的学术研究中,人们通常习惯将党史与历史分开来谈。“搞历史的不理会党史,研究党史的也缺少史学理论的功底,所以我就把这块作了一个衔接,做了一个融通的工作。”宋学勤说。这样的衔接显然是卓有成效的,《中共党史学概论》成为许多大学党史专业硕士、博士生的入门必读书目。前几天,宋学勤还收到来自其他学校党史专业的同学的长书评,全都是对这本教材的学习心得与想法。能够尽自己的力量在党史研究与史学理论之间搭起一座沟通桥梁,她倍感欣慰。
我们要为党史学科培养接班人
身为班主任,宋学勤说,自己更希望从本科开始为党史学科建设培养人才。在刚刚成为14级本科班班主任时,她就强调这种接班人思想。学生在中学时期很少能够充分了解党史学科,而在这种情况下依然能够选择党史专业的,必然是对党史学科抱有热忱的青年人。为了能够更好地引领本科生的学习,打开学生的社会史视野,了解真实具体的社会状态,宋学勤承担了《中共党史学概论》与《当代中国社会》两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共党史学概论》主要介绍党史研究基本的理论方法,在课堂上要求精读史学著作,力图让学生对党史专业的学术研究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大三开设的《当代中国社会》属于研究性课堂,通过翻转课堂,将主动权交回学生手中,让学生走入档案馆,自己查找资料、总结问题,从而对学生进行学术训练。
宋学勤说,当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论文斩获各种比赛的大奖,或是学生们课堂展示中的课题成为他们的毕业论文的雏形时,自己是最骄傲的。
亦师亦友亦长
谈到自己刚刚获得的“十佳班主任”荣誉称号,宋学勤说,“这都是那群孩子们的功劳,他们真的是很优秀很乖的孩子。”2014年,大一新生刚刚入校,中共党史系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做班主任,宋学勤便主动担上了这份责任。在大一上学期,宋学勤与班里的每个同学都进行一对一的谈心,了解他们的困惑、思想、学习乃至情感上的问题,与学生家长也有密切的交流。她为每个学生在学业上都给予个性化的指点,为有研究兴趣和志向的学生提供与硕士生一起听课的机会,带着学生外出实践调研,合照时总会揽着学生们的肩膀。
“宋老师对我们班同学的学习、生活、情感、思想动态各方面都非常关心。课上一丝不苟,课下无微不至。”这是一位同学对宋学勤的评价。她更像一位家长,尽心尽力地维护着14级党史系本科班这个大家庭。而学生们也没有让宋学勤老师失望,不仅学习成绩优异,更是全面发展,学生工作、社团活动等样样出色。最让宋学勤感动的是,学生们集体给她过了一个难忘的生日。那是某一年的学位授予仪式结束后的班会,同学们突然围在她身边,送出精心准备的礼物,在她繁忙的工作间隙给了她一个惊喜。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宋学勤以严谨的学术研究态度为学生的学习作了良好的表率。她凭借丰富的教育经验,给予学生充分的关心与爱。每当谈到自己的学生,宋学勤的脸上都洋溢着自豪与骄傲,这样的老师自然也就得到了同学们的支持与爱戴。
人大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人民大学新闻中心 Email:news@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