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亦高,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国际新闻界》栏目主持人兼责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干事,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后,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访问学者。
“意犹未尽”
“再深入一步,就可能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洞见。在我看来,这就是学术研究最大的魅力。”亦高老师举例说:“譬如,我们通常认为人的生活主要靠视觉来引导,视觉比听觉更重要。但是一旦我们深入一步,就会发现听觉其实有一种‘先导’的作用。听觉先引导大致的方向,再由视觉做具体定位。听觉与视觉的关系问题,非常有趣。”
在亦高老师看来,学术研究不仅需要“再进一步、更进一步”的追问,而且需要“静得下心、沉得住气、坐得住冷板凳”的耐性。“要有一种毅力,再往下追问一层,去找寻其中的规律或本质,”亦高老师补充说,“并且要耐得住性子去追问,因为学术研究往往不能很快得到答案,也无法很快有所产出。”
在人大新闻学院求学十年并获得传播学博士学位之后,亦高老师选择继续深造博士后,单位是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回顾自己十多年来的学术研究历程,亦高老师感慨着说:“我非常感谢人大新闻学院本科四年对我的培养。读书时,我遇到了许多有趣的新闻传播学相关课题。读完本科之后感觉意犹未尽,因而选择读硕士,读完硕士之后依然感觉意犹未尽,继而选择读博士。”
“教学相长”
亦高老师目前的教学方向是传播理论和新闻理论,主要面向新闻学院本科生开设课程。在亦高老师的课堂上,常常有慕名前来旁听的同学。“教过的最大的班有200人左右,当时的教室是在求是楼。选课名单上有173位同学,但是实际前来听课的同学估计达到了200人,”亦高老师说,“我确实非常荣幸能对这么大的一个课堂进行教学,这也让我更加自信。”这些年来,全部计算在内,亦高老师的课堂教学评估的最低分是96.96分。
就教学心得而言,亦高老师亦有自己的体会。
首先,第一节课有必要将本学期教学大纲完整呈现给同学们。“让同学们明白,通过这门课他们具体能够收获些什么。就如同点菜时要呈现菜单儿一样。同学们心里就有数了。”
其次,理论课程通常相对艰深晦涩,因而适当增加切近当下的实例尤为重要。“想要把理论讲活,就需要让学生们觉得理论其实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并不遥远。倘若只是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同学们就很难接受得了。”
再次,教学必然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切忌完完全全的“一言堂”。“教学,其实和‘传播’一样,应该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亦高老师介绍了他的一些具体做法,譬如笔谈会、课堂提问等等。
“亦师亦友”
“我很喜欢同学们直接叫我‘亦高’,我也很喜欢‘亦高’这个名字!亦高,‘艺高人胆大’嘛!”亦高老师笑道:“之前有一个同学直接叫我 ‘遮百丑老师’,因为‘一高遮百丑’,我觉得十分有趣。”
(亦高与他的研究生们)
亦高老师曾先后担任人大新闻学院2012级一个本科班的班主任以及2016级一个硕士班的班主任,曾获得过人大校级“十佳班主任”称号。亦高老师所带的2012级本科班则于2015年获得了“北京市十佳示范班集体”的荣誉。
(2016级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班大合影)
“除了关心同学们的衣食起居,班主任更重要的任务是启发同学们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规划。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希望他们去思考,自己擅长的是什么?喜欢的是什么?过什么样的人生,才觉得没亏欠了自己?”这正是亦高老师做班主任多年来的深刻感悟。
(亦高与本科同学们在苏州园林内合影留念)
特别地,回忆起与2012级本科班同学们的相处,亦高老师分享了颇有意思的“地陪”经历。人民大学在苏州有分校,位于独墅湖畔,亦高老师是人大新闻学院正式派往人大苏州校区长驻教学的第一位教师。趁此机会,亦高老师邀请本科班的同学们前往苏州游玩,并且主动给同学们当“地陪”。
(亦高与本科同学们在苏州园林内合影留念)
2013年清明节以及2014年春假期间,2012级本科班共有十多位同学前往苏州。“当时,我们班一个北方的同学说,这是他第一次跨过秦岭淮河,看到了江南水乡。那一刻,我感觉,这件事儿我大概算是做对了。”亦高老师感慨道:“机会总是稍纵即逝,日后想要组织这样的集体出游活动就很难了。当时的机会抓住了,也就抓住了。”不过说来也巧,2012级本科班里的31名同学,没有一个是江苏人或浙江人,凡去苏州的同学都是第一次去江浙一带。
(2016届本科班毕业聚会合影)
2016年春,2012级本科班的同学们马上面临毕业。亦高老师为班里的31名同学各写了一封信,每位同学都获得了专属于他自己的“那一封信”。这其实是亦高老师自己“心血来潮”的一个小事儿,没想到获得了很好的反响。“当时,把这四年的班主任指导工作记录搜集起来,为每一位同学写了一封短信,这也算是略微记录了四年来我们的交往,”亦高老师回忆说,“当时写班主任指导工作记录的时候并没有想太多,但最后发现,虽然一次记录只有一两句话,但是四年积累下来也还算比较多了。同学们很喜欢,我也很开心。”2016年6月前后,亦高老师又自己制作了班级纪念册《相聚于此:2012-2016》,奉献给同学们。纪念册里附录了全班同学的名字,无一遗漏。
(2017年末,亦高受邀参加本科同学组织的读书会)
一直以来,亦高老师十分乐意参加同学们举办的读书会。2017年末,亦高老师作为主讲嘉宾,参加了由新闻学院未来传播学堂的同学们自主举办的读书会。亦高老师说:“读书至关重要,对于人文社科的同学更是如此。本科同学能够主动举办读书会,是难能可贵的,我会去支持的。”
理论毕竟是灰色的,唯有生活之树常青。“最想跟同学们讲的一句话,”亦高老师如是说,“勇敢地成为你自己,这最重要。”
原文链接:
人大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人民大学新闻中心 Email:news@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