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秀英,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学系讲师。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本科,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社会学系硕士。2010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系博士毕业后,进入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做博士后,2013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执教。曾获2015年,获中国人民大学“十佳班主任”称号;2016年,获中国人民大学“读史读经典”十佳导师称号;2017年,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班主任奖。
对社会问题的关怀
“有时候回顾自己以前的人生经历,会发现好像走的是一个很漫长的一条直线。”秀英老师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博士后,曾求学近20年,而这二十年中,她一直在研究着社会学。
“我每次给学生讲这个《社会学原理》这门课的时候,我会从我的人生起点讲起。我从小生长在一个很偏僻的大别山山区的一个小山村,所以我看到了一种和贫穷相关的、没有办法去改变自己命运的生活。上小学的时候,我父母带我来到了武汉。但是每年他们都会带我回到那个小山村。我会发现在这个繁华的都市和落后的农村之间,差距太大。”
从小我就在心里想,为什么会有这么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为什么有截然不同的生活条件?这个对我来说是选择社会学研究一个最重要的驱动力。”
对社会学的持之不懈的学习也体现了她对社会的那份爱。直到现在,秀英老师还是会为社会问题而困扰,想尽量用科学的方式来寻找这些社会关怀的答案。对社会的责任,让她选择了坚持社会学。
对学生的责任
“我对自己的教学要求非常高,如果一堂课讲下来,我看见下面的学生没有听,我会非常的沮丧。而且我认为这对于我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时间的浪费。”秀英老师备课的时候会非常地注重怎么让学生对课程感兴趣。的确,一门课好不好不在于上课的老师知道多少,而在于下课之后同学们能记住多少。所以秀英老师选择严格要求自己,让学生的时间更有价值。
“我个人比较喜欢互动式的教学,但互动式教学的前提就在于学生对你的问题感兴趣,否则讨论不起来。要把原理课讲生动,我认为还需要在平时生活中时刻地用这些原理去思考和看待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对社会对生活的思考也成就了秀英老师独特的教育风格。
对国和家的眷恋
当被提及为什么要回国发展时,程老师说:“很现实地讲,是为了一家人能在一起。但是我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我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中国人,尽管我受过非常系统的西方的学术训练,对他们的自由、批判性思维可以说是深以为然的。”
“有一次我回国,北大的某个导师开车带着我逛逛北京。当时他放歌,那个音乐一出来,看着街头这个人来人往,让我满怀感触。国外有它的好,但是待的时间久了的话,会非常的寂寞。”对国、对家的眷恋让秀英老师选择了回国把自己在美国学到的都无私教给国内的同学们。
班主任一二心得
作为班主任,秀英老师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尊重学生的选择:“作为过来人,许多学生未来人生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老师已经经历过了。”
“在这方面,如果我提前告诉学生该怎么解决,也许不一定能够帮上学生,但是在学生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会永远在这里。”只要学生们有困难,秀英老师就会陪伴他们左右。这种感受对学生们而言更重要。毕竟成长是需要自己一步步地亲身体会的。
“除此之外,我觉得现在的大学生不需要更多的管理,他们更多的是需要多个不同的模范榜样。”秀英老师用她的人生经历启发学生,让他们发现有这样一种生活的存在。
“对于大学生来说需要的东西可能是:从对身边人的欣赏中,明确自己的人生需求。”
原文链接:
人大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人民大学新闻中心 Email:news@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