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至28日,“自然辩证法与科学发展”高阶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自然辩证法史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科院研究生院、美国加州圣何塞州立大学等四十余所高校、科研机构、科技部门的专家学者近百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当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不仅引发社会生产力急剧提升,而且对环境、经济、社会、文化、国际关系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提出了挑战。处于战略机遇期的中国亟需以科学发展的视野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维度、宽视野、深层面的全方位思考。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林岗、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秦宣、哲学院副院长韩东晖参加了27日的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图书馆馆长刘大椿主持。林岗副校长在致辞中指出,会议的研讨内容很贴近中国的现实需求,希望有关专家学者能在研究中出一些能够促进中国科学与技术发展所急需的政策、学术等相关方面的建议,共同促进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蓬勃发展。
秦宣院长在发言中强调,我们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很快,但遇难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其中不少问题都与科学发展密切相关。本次会议希望为大家的研究提供一个平台,能为科学发展决策提供一些咨询。
在随后的主题发言中,专家们指出,应关注当前迫切需要公共政策应对的科技发展问题:举国体制确立和运行中的问题、研究活动中保障独立思考和自由精神的问题、由于知识和权力的共谋或分立而产生的不公平问题。科学发展是科学的社会性和科学的自主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处理好两者关系才能更好地解决当下的问题,还应关注科学的可错性和技术实践的不确定性特性。面对科学技术是双刃剑问题,应注意双刃剑所指向人的三大关系:自然反对自然,人反对人,以及自己反对自己。传统对科学的理解的理解过于狭窄,是否应该建立一门新的科学——“人科”(Science Matters),这样就可以更好的实现文理交融,避免科学与人文的鸿沟以及科学主义的错误。好的文化环境加上科学家个性的作用,就可能产生重大创新,在我国科学发展史上,领袖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在科学创新中曾发挥卓越作用。面对重大问题,应引入更多的政策设计,以节能减排推行低碳经济,并深入思考发展范式,建构出符合当下中国实践的新发展范式。对于中国农业来说,应特别加强农民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在理论讨论中,学者们指出,应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对科学哲学的研究的思想资源,安维复依据自己的最新国外调研,梳理了国外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的动态与文献。事实上,马克思的“实践论科学观”就具有很丰富的内容,当代西方“诠释学的现象学”理解科学的思维方式在具体内容上与马克思的“实践论科学观”形成互补。当代科学哲学的一条研究进路是语境论,语境论的科学哲学是用语境分析方法理解科学,目标在于克服传统科学哲学中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方式,重新阐述科学认知的客观性,进而更合理地解释科学。
随后,大会按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与当代科技论、科技发展与公共政策和科学大师与创新方法三大主题分别进行了分组研讨。与会专家学者就这三大主题充分阐发了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和观点,并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最后,刘大椿教授作了大会总结。他指出,本次会议人数众多,来源广泛,代表性强,资深专家、著名学者、政府官员济济一堂,既有科学背景的,也有哲学背景的,讨论议题广泛深入,既关注现实,又强调理论思考的高度,是一次名符其实的“高阶研讨会”,会议对科学发展中的问题进行了全方位思考。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也表明马克思主义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可以别开生面,三个会议主题都是当前被研究的重大课题。这些课题既是值得研究理论问题,也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应对的实践问题。科学技术哲学或自然辩证法作为一个哲学学科或者交叉学科研究,充满生气,未来有很宽广的拓展空间。最后,刘大椿教授用十二个字对本次会议和今后的研究作了概括和展望:“重视传承、关注现实、回归学术。”
(编辑:周庆誉)
人大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人民大学新闻中心 Email:news@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