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人大主页 数字人大 校长信箱 广角 部处 院系 校园 校务 交流 学者 学生 学术
返回首页
您的位置:人大新闻网>人大之子
常化振:做人要虚心,做事要用心
2018-06-07 10:15:58
13,520 次浏览
来源:青年人大
编辑:赵禾

常化振,2014年至今,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2012-2014年,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博士后。2014年,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4年,环保部2014年度环境保护科技奖一等奖;2014年,Catalysis Today最高引用论文奖,Top Cited Papers for 2011 and 2012;2009-2010年,清华大学环境系研究生社会工作优秀个人一等奖;2009年,国庆60周年庆祝活动方阵优秀队员。

板凳需坐十年冷,导师应获终生敬

“有时候大家会觉得做学术比较辛苦,因为要投入很长时间。但其实,如果对这件事情感兴趣,那么就算花再多时间,为之付出再多,也不会觉得累。”

对常化振老师而言,科研过程中“探索未知、上下求索并豁然开朗”便是他的快意人生。当目睹自己的科研成果应用到现实,他会像父亲看着自己刚出生的孩子一样兴奋。“我在研究大气污染控制这一领域,具体内容是氮氧化物技术。十年前,作为博士生的我对这一领域并不是太了解和关注,但在导师的引导下才发现,探索大气污染的问题非常现实且有用,尤其是在近几年大气污染问题愈发严重的情况下。最初做研究的时候没有想过这个课题能跟这么多现实问题直接相关,但现在感觉自己所做的研究非常有价值。”

谈及自己的求学经历时,常化振老师说其博士生导师郝老师对他的影响颇深:“我选择学术这条路并来到人大,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了他的影响,包括运用很多做学术的方法、范式,以及教学上的风格,无论有意或无意,都是在模仿我原来的老师。”

如今已身为人师的常老师言语中依然流露出对恩师的尊敬:“我对于郝老师其实是又敬又怕。他很忙,需要处理的问题非常非常多,多到我们想象不到的程度。然而他对我们学生还是非常上心,课程方案亲自制定,我的研究方向、课程选择或者是跨校修习,甚至哪怕去北大听一节课,他都会给予充分的指导。”

教学相长解千愁,青年教师欢乐多

十年如一日,科研需坐“冷板凳”。教学也不是一件容易事,尤其是对于常老师这样的“新生”来说。由于常老师没有教学经验,所以第一年备课用的时间最长:“当时我找了很多资料、很多大学的教案视频反复地看、作比较。最初我一周只教一次课,每次下课都是我觉得最轻松的时候,感觉像是完成了一次考试,可接下来又要用四五天的时间去梳理知识要点,还要琢磨下节课该怎么上。”

对于和2014级学子一同步入人大的常老师而言,教学工作的繁重任务是不小的压力。“第一年和第二年其实是花了很多的时间、用了大量的精力去备课。但是后来慢慢发现,教学跟科研是可以相互促进的。我有意地给大家介绍一些最新的案例或最经典的文献,让他们阅读之后一起讨论;抑或是说出我自己脑子里的一些还没成型的想法,请大家一起交流。因为每个人的思考角度不一样,对于资料占有的程度也不一样。我既能将最前沿、最经典的知识介绍给大家,又能从同学们那儿学到很多新的想法,对我做科研也大有裨益。”

“我跟我的本科生一样,都是初到人大的新人,所以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学生们给我教学质量评估的打分都还比较高,有的甚至接近满分。特别是其中的一些评论我觉得很有意思,比如‘清华男神’。能收到这样的评价让我很开心,也很有动力。” 常老师笑着说。

亦师亦友真性情,临别赠言寄相思

生活不只有眼前的科研,还有诗和远方。在教学之余,他也会和学生们一起进行课余活动:“有些时候跟大家一起吃吃饭、唱唱歌,鼓励他们多出去走一走,参加一些春游或者秋游活动,去奥森、去北海公园转一转。”

在将近四年的接触中,学生也常回报老师以惊喜:“之前我问他们的生日,他们也问我的生日,他们就都记住这个日子了。在我生日的那天,学生们做了一个小视频,每个人都录了一小段话,最后还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片段,我非常感动,当时还发到我们的老师群里面。”

面对莘莘学子,常老师也要求他们立鸿鹄志。“青春中最宝贵的时光就是大学四年,这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一个人的大学应该这样度过:大一时要尽快融入集体,在大二时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方向,大三时要针对未来做长远规划。我班里有一个同学的成长已经超乎了我的想象,他跟着我做一些科研的课题、实验,做出来了一些比较有意思的成果,最近几天他还在行业内最顶尖的期刊《环境科学与技术》上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文章。”

今年六月,常老师所带的2014级环境工程本科班就要毕业了。“做人要虚心,做事要用心”是常老师予他们的赠言,“其实同学们在本科四年已经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但步入社会后除了充满热情,还需保持坚持到底的恒心和平淡看待人生成败的平常心,如果有一天自己能想明白的话,将会是非常大的人生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