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哲学院本学期“青年哲学论坛”第一次讲座在人文楼六层会议室开讲。主讲人魏德东副院长多年从事宗教学研究,在国内外举办过多次演讲,在宗教学研究方面有较高的成就。这一次的讲座,魏德东教授主要讲解了现今中国人的宗教和信仰问题。
这次讲座的主题为“从信仰到宗教——刍议中国人宗教性的实现形式”。全世界有80%的人信教,而我国却只有20%的人信教。那么在全世界,中国人是另类吗?魏德东教授指出,这里的中国人是指以汉族为主,讲汉语的一群人,在中国大陆与台湾的情况是不相同的。大陆只有13.7%的人认为自己有宗教信仰,而台湾却有70%以上的人认为自己是信教徒。
数据明确的指出了中国的信教徒是占很少一部分的。但是这表象下隐藏的更为深刻的东西却不为人知。魏德东教授从精神性讲到了宗教性。精神性是指区别于物质生活及其有关思想的,对于本性、本质、德性、理想、终极关怀等的经验与思考。这分为不染之知和染污之知。宗教性是人探索、追求乃至信仰终极存在的本质。宗教性的实现形式有宗教、对国家的忠诚、对父母的爱戴以及工作上的委身等等。宗教拥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特有行为和严密组织形式。制度型宗教分为世界性、民族性、民间宗教和新兴宗教等。而宗教是可替代的,并且制度型的宗教是有其自身弊病的。他结合自身经历,风趣幽默地讲述了宗教自身存在的问题,同是指出道德、美誉和哲学是可以替代宗教的。当代中国人宗教性的实现形式是复杂的,有制度型宗教、有终极关怀的政治以及社会团体、民间信仰和孝道等等。他还提到了中国历史与西方国家的不同之处,在西方,王权与神权并立,而中国则是王权至上,神权屈从于王权。魏德东教授在这里提出了自创概念——混合式信仰。
讲座最后各位听众积极发言提问,魏德东教授耐心予以解答。讲座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结束,使得这一学期的青年哲学论坛有了一个好的开头。
“青年哲学论坛”是哲学院开办的一系列哲学前沿性讲座。它的设立旨在搭建一个对话的平台,让拥有不同学术背景和学术兴趣的哲学思考者就当前哲学前沿问题进行充分的沟通,以砥砺学术、激发思考、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促进哲学事业的普及性发展。
(编辑:贾晓旭)
人大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人民大学新闻中心 Email:news@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