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人大主页 数字人大 校长信箱 广角 部处 院系 校园 校务 交流 学者 学生 学术
返回首页
您的位置:人大新闻网>院系速递
心学的文化与政治含义:杜维明思想研讨会召开
2010-07-22 23:50:30
5,785 次浏览
来源:
编辑:人大新闻网

7月16日,“心学的文化与政治含义:杜维明思想研讨会”(The Cultural and Poli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Learning of Heart-and-Mind: A Discussion of Tu Weiming’s Thought)在中国人民大学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召开。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中国哲学与比较哲学研究中心主任、浦东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冯俊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副所长、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教授主持上午的英文讨论,下午的中文讨论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干春松教授主持。参与研讨的国内外学者有Ralph Weber、温海明、Roger Darrobers、James M. Garrison、方旭东、郭沂、梁涛、田辰山、向世陵、牛宏宝、刘悦笛、刘素民、卢峰、何金俐、张靖等二十余位。
上午杜维明教授先用英文做主题报告。他基于孟子对于人与动物之区别来发展儒家的身心性命之学,在确定恻隐之心为人之本的基础上,探讨了很多有挑战性的课题。他把恻隐之情当作人的本质定义,虽然谈到本质容易被理解为是一种本质主义,但杜维明坚持该观点的目的是想说明西方的本质性在中国没有出现,因为中国很早就把人当做复杂体系来讨论身心、灵性等问题,这说明人不仅理性的、会用语言的、能使用工具的动物,而且是感情的、社会的、历史的、政治的、能够追求意义的动物。杜维明特别强调孟子提出从0.1%的“几希”出发建构“大体”概念,直至推致到万物。他认为孟子把人的本性建构在恻隐之心的基础上,至于能不能推到“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即良知扩充的问题,现在科学界关于认知科学的很多线索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之所以为人不仅是行的问题,如何知到底是不是我们一般理解的认知问题,如果忽视道德理性是否还能才能开出新的认知理性,这是一个问题。
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安乐哲教授针对杜维明的演讲首先发表英文评论,他认为杜维明强调人的本质,提出对于个体的特殊性就是本质,一定要找人的本体和人的普遍性会对英语世界学习中国哲学的读者造成误导。安乐哲教授还认为,儒家哲学的复兴应该帮助中国与美国从零和游戏发展到双赢的关系模式。
苏黎世大学亚欧研究重点项目负责人Ralph Weber从欧洲文化和汉学视角的角度,对杜维明的思想做了深入的英文评论。他提出了三个问题:首先,杜维明似乎过于强调儒家的自我修养,而忽视情境和外在条件等诸因素对人的影响。其次,儒家虽然有朴素的民主与法制思想,但是如何开出系统化的民主与法律制度?最后,儒家的自我修养似乎依赖于彼此信任的社群,那么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中,儒家应当如何应对?
杜维明回应了他们的评论,并跟有与会学者展开英文讨论。下午,杜维明首先做了中文主题发言,他认为我们现在大的问题是经济发展软实力如何向外推,中国和西方的起源不同,发展模式有别,中国应当走一条不同的发展道路,这就涉及现代性当中传统的问题,乃至现代化有各种不同文化形式的问题。杜维明认为,中美将来如何把关系正常化,成为良性互动,对话是必要的,而且对话不能只是在军事、贸易、人民币升值、生态环保等问题上,从博弈的角度来看,这是不够的。儒家的复兴在今天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尤其在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国际关系方面能够发挥作用。面对二十一世纪我们需要有一种全面整合的人文精神出现,而各个不同的传统都对人文精神的体现作出积极的回响,所以他认为传统应该是开放的、多元的,自我反思比较强的。他认为文明的对话要经过几个基本的阶段:彼此容忍,承认对方的存在,互相尊重,相互参照,互相学习。

(编辑:罗豫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