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哲学家讲坛”第六讲在逸夫会议中心第二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主讲人为台湾东吴大学哲学系李贤中教授,哲学院韩东晖教授担任主持人,孙中原教授担任点评人。刘大椿教授、宋志明教授、杨庆中教授、李萍教授、张文喜教授等参加此次讲座。
讲座开始,主持人韩东晖教授简要介绍了李贤中教授的治学历程与学术成果。其后,李贤中教授开始讲述“中国哲学方法论建构”。他首先回顾17年来与人民大学哲学院的相互交流,此次来到人民大学感到十分亲切。李贤中教授讲到,他在大学时最早学习的是电子工程,后来转而学习中国哲学,在不断学习过程中,他强烈地感受到中国哲学的内涵深厚。然而,中国哲学思想天马行空,抓不住头绪,不像西方哲学一般的条理清晰。现在很多哲学研究者都是以西方哲学的眼光、角度、感念和方法来研究中国哲学,这样做不利于中国哲学的长足发展。而且,话语霸权掌握在别人手中,容易失去诠释的主体性。因此,必须加紧研究中国哲学的方法论。
李贤中教授认为,方法论即是达成某种目的之原则性、规则性的哲学思考历程与架构。中国哲学中的各家各派或者哲学家个人产生的思想内容使思考方法与思维模式已经为我们开垦出一条大道,我们就需要继承、整理、诠释和发扬他们的思想。研究中国哲学方法的对象主要应该是哲学家的原典,需要对原典有通透的理解。他归纳了统计比较法、主导题材法、基原问题研究法、四方架构法、比较哲学法、中国哲学逻辑结构研究法和中国解释学,创造的诠释法等八种现在采用的研究方法。李贤中教授还讲到,研究中国哲学方法需要四个步骤:1、研究原典上的字词、文句、篇章以此确定哲学家的思想;2、对比文意之后的理论性建构;3、比较与评价;4、创造性的哲学思考与整合的研究。确定原典,理解文意需要遵循文意内在原则,包括贯通一直原则、最小修改原则和最大阅读原则等,如此则可以进行理论性的重构。他用以基原问题研究法重构墨家哲学与理论体系为例讲解了如何进行理论性的重构。最后他强调,中国哲学方法论建构的成功与否要以能否达成中国哲学的目的为判断标准。
讲座尾声,孙中原教授对李贤中教授的讲述作点评。之后,李贤中教授回答了在座老师、学生的问题。
(编辑:符辉)
人大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人民大学新闻中心 Email:news@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