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与UBC慈济佛学论坛:佛学与医学主题演讲会在逸夫会堂第二报告厅隆重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慈济大学、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的多位专家学者在研讨会上做了主题发言,人民大学哲学院近50余名师生参加了这次会议。
9点30分,在听众热烈的掌声里,主题演讲会拉开了帷幕。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执行所长张风雷教授首先向与会者致词,对前来参加此次会议的宗教学界的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希望各位学者能够在讨论中有所收获,希望能够通过此次论坛的举办来推动佛学的进一步发展。
主题演讲会正式开始,佛教慈济医院董事,佛教慈济基金会加拿大分会执行长,上海音乐学院荣誉教授何国庆先生首先向大家介绍了慈济在医疗方面的成就。通过回顾慈济医疗事业兴起的原因和过程,勾勒出慈济医疗事业发展的全景。以“医病、医人、医心”为宗旨建立起来的爱心医疗网已经遍及全球,普及到许多医疗条件贫瘠的地方。慈济作为一个民间佛教团体,通过自身的努力,构建起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医疗体系,弘扬了佛教“无缘大悲,同体大悲”和“与乐拔苦”的精神。
接下来,来自耶鲁大学宗教学系的Phyllis Granoff教授在讲演中指出,佛教中经常把佛祖比作为大医王、生死苦海的解救者,这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比喻性的描述,事实上,的确存在着许多佛祖医治身体疾病的故事。通过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Phyllis Granoff教授强调,考察同时代的经典,还会发现对当时医生的描述往往是负面性的。最后,她提出,后来所有的佛教徒都尊奉佛陀为大医王这一点非常值得思考。
在第三场主题演讲中,普林斯顿大学宗教学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太史文和各位学者分享了自己解读敦煌文本过程中的一些收获。他指出,通过研究写于9—10世纪的50余篇关于调理身体的仪式的文本,他发现这些篇幅短小的写本有着不同的写作分格,并且在仪式上也存在着许多差异。各种不同形式的差异具体又表现在这些仪式的目的上,有些是希望病人康复,另外一些则是向佛祖和菩萨祈求帮助。
接下来的演讲中,慈济大学的何日生教授用丰富的图片资料向听众介绍了慈济医疗事业起步、发展和壮大的过程。其间,他还结合具体事迹,简要介绍了慈济医疗所秉持的信念,那就是要做到“人本医疗,尊重生命”。在讲演中,他还指出,在证严法师“自力更生,不受供养,用善款来救济穷人”思想的影响下,慈济基金会依然保持着这种特色。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徐文明教授对所有参加此次研讨会的学者以及人民大学的师生表示感谢,并对以上主题发言进行了精彩点评。他指出,通过以上四位学者的发言,我们对佛学和医学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开拓了国内学者的视野,这种交流将会有力地促进佛教研究的发展。
最后,与会学者亲切交谈,并且合影留念。
(编辑:张利英)
人大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人民大学新闻中心 Email:news@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