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人大主页 数字人大 校长信箱 广角 部处 院系 校园 校务 交流 学者 学生 学术
返回首页
您的位置:人大新闻网>院系速递
“哲学家讲坛”成功举办第四讲:《存在与时间》何以重要
2009-11-12 17:00:45
5,486 次浏览
来源:
编辑:人大新闻网

11月11日,哲学院“哲学家讲坛”第四讲在逸夫会堂第二报告厅成功举办。本次讲坛由复旦大学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张汝伦教授主讲,哲学院常务副院长张志伟教授作评论人,讲坛由哲学院副院长韩东晖教授主持。讲座题目为“《存在与时间》何以重要?”。哲学院欧阳谦教授、李萍教授、干春松教授、张文喜教授、张立波副教授、杨武金副教授、张雪松博士等参加讲座。

会议开始,主持人韩东晖教授介绍了张汝伦教授近几年研究方向的转向。他指出,张汝伦教授是国内研究海德格尔哲学较早的学者之一,对海德格尔哲学以及德国哲学、现代西方哲学有着长期的研究积累和大量的研究成果。同时,张汝伦教授近几年由研究现代西方哲学转向为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相结合的研究方向,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之后,张汝伦教授正式开始了他的学术讲座。首先,他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能够举办系列学术讲坛,为哲学的发展提供一个崭新的平台,加强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张教授指出,人民大学是一所具有哲学研究传统的大学,其哲学专业更是全国仅有的三个哲学一级学科之一,老师、学生都具有很高的哲学素质。其后,张汝伦教授从介绍《存在与时间》的写作社会背景开始做报告。《存在与时间》是一部公认的经典著作,它一经出版即获得巨大成功,影响广泛,许多哲学著作出版后许多年都无人问津,除却《存在与时间》本身包括重要的思想之外,还在于它的思想内容切合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存在与时间》出版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当时刚刚结束的“一战”将欧洲社会问题彻底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引起了一批文化界精英们的集体反思,涌现出一批知名著作。同时,“一战”也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历史经验,使得当时的语言难以表达出这种全新的历史经验,因此《存在与时间》的语言叙述晦涩、绕口,是因为它难以表达这样的历史经验,而不是作者主观刻意而为之。

张汝伦教授接着讲到,《存在与时间》不同于《纯粹理性批判》,它不是一部理论哲学著作,而是一部实践哲学著作。它解释了人们“存在”的种种方式及“存在”反思。从表面上看,《存在与时间》是一部学院式的哲学著作,然而,海德格尔自称自己是写的放羊人的哲学,《存在与时间》是一部渗透了宗教学、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现实性哲学著作。张汝伦教授指出,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开辟了西方哲学研究的一个新的时代,其本人不仅是哲学史上的里程碑,更是哲学史上的集大成者。《存在与时间》揭露了西方文化正经历的危机,现代文化的危机,解构了西方文化的底基。同时,它也是一部承接了传统哲学的著作。海德格尔以及他的老师胡塞尔都认为西方文明的核心是哲学,西方哲学的命运是形而上学的命运,也是哲学的命运,“一战”揭露了西方哲学理性的无能,对西方文化有着“天崩地裂”的影响。从古希腊哲学的批判精神和经验主义开始,西方哲学把一切东西表象化,认为唯有可以被表象的东西才存在,不能被表象的东西就不存在。两者之间存在着“表象”的遮蔽。海德格尔认为,这个遮蔽必须被拆掉,才能把不能被表象化的东西、终极问题——存在展现出来。问题的关键在于“存在”的空间如何打开,“形而上学”如何“存在”。

张汝伦教授继续讲到,在海德格尔眼中,西方哲学一直以为的“存在”问题,是将“存在”作“存在者”理解,并不是在问“存在”问题。早在古希腊哲学时代,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认识到了“存在”不同于“存在者”,但是他们却将“存在”理解为“存在性”,还是一种性质上的、抽象的存在者。从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十范畴”,到康德哲学的“十二范畴”,西方哲学讲“存在”都是抽象的、一般的、死的“存在”。然而,哲学作为一门全理论的元科学,其研究的是根本问题、终极问题。因此,研究“存在”的根本问题就是研究生命问题,这个“生命”不是指日常生活的人生,也不是指生物学上的生命,而是指人类存在最原始的经验。哲学的理论化过程深受近代自然科学的影响,以期对象化、一般化、普遍化。但是,哲学必须是前理论的,追求前反思的经验,并把握住具体的东西。生命就是活,活就是存在。好比是“百姓日用而不知”一样。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一种活动,一种下意识的前理解。张汝伦教授特别指出,在《存在与时间》的中文译本中,译出的“认识”或是“理解”一词太容易被读者接受为一种主观化的活动,然而,这是错误地认识海德格尔的思想。

最后,张汝伦教授总结到,《存在与时间》开辟了西方哲学的一个新时代,尽管它保留了许多旧观念,但是它注定了“唯物主义(张教授的个人指称观点)”哲学的日薄西山,揭露了现代哲学难以表达现实生活需要的困境,并让人们重新审视部门哲学。学院哲学是没有前途的,哲学要具有生命力必须把全部生命投入到哲学之中。

在张汝伦教授演讲结束之后,张志伟教授评论到,当今学院派哲学脱离了时代问题,只是作为学究性的研究,只有注重时代背景和时代问题,才能切合核心问题、问题根源。最基本的哲学问题恰恰是最深刻的社会问题。

在张志伟教授评论之后是现场互动,在回答在场听众的问题时,张汝伦教授强调到,讲哲学作为社会科学来研究是错误的,社会科学中的“借用事例”是对哲学的补充,但它不能代替哲学思考本身。哲学不是一门平行学科,而是其他学科的指导学科。

现场互动结束后,此次“哲学家讲坛”第四讲圆满落幕,全场听众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张汝伦教授此次精彩的演讲,众多听众表示,希望哲学院系列讲座“哲学家讲坛”越办越精彩,并将一如既往地积极参加“哲学家讲坛”,聆听哲学学者的深邃思想和前沿课题。

(编辑:张利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