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公共哲学》译丛首发式暨学术座谈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该会由日本京都论坛——公共哲学共働研究所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与人民出版社协办。日本学习院大学教授、原东京大学校长佐佐木毅,公共哲学共働研究所所长金泰昌、京都论坛事务局长矢崎胜彦、日本东京大学出版会常务理事竹中英俊、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郝立新院长、张立文教授、郭湛教授、葛荣晋教授、龚群教授、罗安宪教授,北京大学张学智教授,人民出版社哲学编辑室方国根主任编辑,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专家、学者,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科技时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新闻单位的记者共三十余人参加了仪式。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林美茂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大学徐滔副教授主持了首发式。
首发式上,佐佐木毅、张立文、金泰昌、郝立新、竹中英俊、方国根、卞崇道、矢崎胜彦等领导、专家、学者分别作了出版纪念致辞,高度评价了《公共哲学》译丛在中国的出版发行对加强中日两国学术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哲学研究的学术发展和学科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日文版《公共哲学》主编之一的佐佐木毅教授首先介绍了该系列丛书诞生的背景以及构筑“公共哲学”的基本学术视野。进入21世纪,人们面对全球化浪潮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必须通过重新审视过去的学问形态,构建面向全球•地域(区域)的公共哲学,为人们提供在新的时代思考问题的视角和基本价值尺度。
竹中英俊先生指出,从出版角度来看,本丛书至少开创了三项先例:完全的跨学科,最大限度尊重对话的价值,对提出新学术问题的学者观点的绝对尊重。他评价这部译丛“是面向整个世界的一场精神接力的重要一棒,希望这种新世纪的学术接力先从日本到中国、继而扩大到东亚、然后朝着世界传递而去。”他还认为在人们不断找寻求新的价值的时代里,这套有着强烈现实关怀的“公共哲学”丛书所带来的意义将是超乎想象的。
郝立新院长表示,这次会议本身就是公共哲学实践的一部分,是新时代学术研究的崭新视野。为了让这种学术运动得到更为广泛的专家、学者的跨学科、领域的对话,在中国建立一个公共哲学论坛是极其必要的。
张立文教授在致辞中首先肯定了这套译丛的出版意义,它使得中国学术和世界的学术前沿接轨,让人们打开了眼界;在全球化时代人们超越了自我与地域的局限,以世界的眼光来观照世界,这样的世界是公共的世界,这样的自我是公共的自我。此外,他还谈了一些对于“公共哲学”作为一门学问构筑的看法。
金泰昌教授对张立文教授的发言做了简单而积极的回应。他说,日本的公共哲学探索,正是力图寻求克服西方意义上的学问范式,对于人们所要求的其学术定义,学科基础、研究对象,理论前提等,要以东亚的学术、文化、思维为基础进行思考,通过重新挖掘、评价东亚思想的学术价值,向西方世界揭示东亚学术在新的历史时期与西方对等的学术意义。
卞崇道研究员作为中文版译者的代表,着重谈到了译者们对于这套丛书翻译对于中国学术界的意义的认识。
人民出版社哲学编辑室方国根主任在致辞中指出,本译丛的出版代表着中日韩三国一次重大学术交流的成果。中日韩同属儒家文化圈,10月10日这一天,恰好是中日韩三国首脑峰会正在举行,这也表明了三国的交流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契机。
最后,矢崎胜彦先生作为日本关于公共哲学运动的全部研究资金的提供者以及组织者、发起者之一,对于公共哲学探索与激发人们的“内发型公共性”的挖掘与形成的意义做了精彩的发言,阐述了其资助公共哲学研究的根本动机与这种探索对于将来世代的巨大意义的认识。在首发式的最后,金泰昌教授和矢崎胜彦先生还分别向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与校图书馆赠送了这套丛书的中译本。
当天下午举办了《公共哲学》译丛学术座谈会,来自日本和国内的专家学者、人民出版社哲学编辑室各卷的责任编辑、中文版各卷的在京译者等就《公共哲学》译丛出版的学术视野、学术价值以及对于中国学术界的意义等进行了热烈讨论。与会人员一致认为,公共哲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蓬勃的生命力,它是国际哲学研究者面对当前全世界日益浮现出的公共性问题的理性思考和最前沿学术领域的开拓,是学者们面向社会当下问题所激起的社会责任与学术良知的体现。中文版译者和人民出版社的编辑经过辛勤工作,将这套代表该领域国际领先水平的丛书引进中国,必将激发中国哲学界在公共哲学领域的研究热情、启迪学术界关于相关领域研究人员的学术灵感,对促进我国在公共哲学领域的研究与整个哲学学科体系建设有重大意义。
在下午的座谈会上,来自北京大学的张学智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的郭湛教授、葛荣晋教授、龚群教授、罗安宪教授等相继作了精彩发言。佐佐木毅教授和金泰昌教授一致认为,中国学者们的发言,基本上抓到了公共哲学的根本问题,说明大家非常认真地阅读了这套丛书的主要部分,这对于他们进一步进行相关的研究、探索提供了思路,也为今后进一步与中国学者之间的对话奠定了基础。他们表示,明年他们将计划在中国举行几次关于公共哲学问题的学术研讨会,进一步深入探讨大家所思考的问题。
(编辑:张利英)
人大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人民大学新闻中心 Email:news@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