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人大主页 数字人大 校长信箱 广角 部处 院系 校园 校务 交流 学者 学生 学术
返回首页
您的位置:人大新闻网>人大之子
于皓岩:人大学子为五岁男孩点燃生命之光
2018-11-05 11:33:56
20,177 次浏览
来源:新媒体中心
编辑:郑 钰

11月2日上午,空军总医院的病房里,一场生命的接力正在进行。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2016级本科生于皓岩躺在病床上,鲜红的血液从他的身体里簌簌流入分离机,将进行4个小时的血液分离。相隔不远的一间无菌室内,一名五岁的非亲缘小男孩正在等待治疗,这些造血干细胞为一个家庭带来了生的希望。

就此,我国第7747例,北京市第32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完成。

窗外,秋日的阳光很温柔,枫叶正红,银杏金黄,满目美景是秋天馈赠给世界的礼物。

“生命是宝贵的,对患者来说,这是生的希望;于我而言,不过举手之劳。”于皓岩的眼里满是笑意。

这也是第四例人大在校生造血干细胞捐献。

2006年,当时就读于文学院的大三学生刘幸完成学校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用11天时间完成血样检测配型到实施捐献的过程,创下紧急捐献记录。

2010年,公共管理学院学生王树光在解放军309医院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并于毕业后选择放弃令人羡慕的北京高薪工作机会,赴乌鲁木齐工作,扎根大西北。

人大人用自己的热血,讲述着一个个生命传递的故事,践行着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的使命担当。

血液的传递,生命的接力

2016年,刚进入人大校园的于皓岩参与了红十字会在学校举办的献血活动,献出人生第一份200ml血液。得知捐献造血干细胞能够拯救他人生命,年仅18岁的他虽然懵懂,却毫不犹豫留下血样,志愿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简称“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的捐献志愿者。

这样的献血活动,每年11月都会在人民大学举行,志愿者可以选择在献血时留下血样,加入中华骨髓库。2016年,人民大学有146人加入中华骨髓库,2017年,又有152人成为捐献志愿者。

参与献血、留下血样、加入中华骨髓库……只是于皓岩参与过的众多志愿活动中一段微不足道的经历,专业学习和各式各样的志愿活动挤满了他的大学生活。

一年多后,他从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一位师姐处得知血液配型成功,当年的小小插曲已经演化成为一首为人称许的青春赞歌。

得知配型成功的消息时,于皓岩正沉浸在中秋节温馨的家庭氛围里,享受着父母精心准备的团圆宴。他的第一反应是不可思议,这种小概率事件居然发生在自己身上,居然能有机会尽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延续其他人的生命。

他说:“患者的年龄很小,本应该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和享受这个五彩纷呈的世界,希望自己能够帮到他,祝愿他能够拥有更好的未来。”

10月29日,于皓岩已经开始为捐献做准备。医院的等候室里,他正在等待医生来给他注射动员剂。闲聊中,同在这间等候室的患者孙先生得知于皓岩的事迹,激动地赞不绝口:“小伙子啊,你可真是太赞了,这是为社会做贡献啊!”

中国骨髓库工作人员谭奕也表示:“于皓岩是一个非常阳光、富有爱心的大男孩,是年轻学子中的典范!”

于皓岩有些不好意思。他提到自己上一次打针还是在小学期间注射疫苗,已经有十多年没挨过医生的针管,但是一想到只要注射完动员剂,完成血液采样就能将生命的希望传递给其他人,他的脸上便绽放出高兴的笑容。

2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海淀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来到空军总医院看望正在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于皓岩。刘元春代表学校对他的身体状况表示关心,并对他捐献造血干细胞、传递生命希望的奉献精神给予了高度肯定和鼓励,称赞他展示了勇担社会责任的新时代青年风范,呼吁大家向于皓岩同学学习,为社会贡献更多的正能量!

心怀光热,与爱同行

据中华骨髓库官网显示,截至2018年10月,中华骨髓库累计库容已达250多万人份,共为临床提供造血干细胞7千余例,其中包含向国(境)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造血干细胞3百余例。患者申请查询人数达7万5千余人,而非亲属关系的白细胞相容抗原配型成功率仅为十万分之一。

中华骨髓库工作人员李涛说:“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加入或想要加入中华骨髓库,我们感到非常欣慰。但是国内的患者数量较为庞大,需要有更多的人加入到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队伍中来。”

“捐赠造血干细胞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件事情太赚了,能用自己的血液救人,我的人生赚到了!”于皓岩说道,捐献造血干细胞并不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愿大家能够以平常心对待,希望能够有更多人愿意帮助患者,让更多的人看到延续生命的可能性,心怀光热,与爱同行。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人在内心里保留着希望和如太阳一般温暖的心,在平淡如水的生活中,尽自己的力量努力着,为生活在这个世界的人点亮一盏希望的灯。

志愿是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他的学习干劲很足。”于皓岩的班主任赵峰评价道。除了优异的学习成绩,于皓岩曾参加“大学生创新试验计划”,并获得国家级立项。

这位笑容朴实的大男孩,曾连续两年获得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一等奖学金,并获曾宪梓助残志愿类奖学金一等奖。学习之外,于皓岩在志愿活动中度过了大部分课余生活:“做志愿是一件有价值的事情,它是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高中时,他就对志愿活动充满了向往,却由于学业繁忙、机会不足没能如愿。进入大学,喜欢做志愿活动的他加入了校青协,并为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志愿者而感到光荣。作为“雨露嘉禾孤独症儿童陪伴项目”的领队,他坚持在周三下午前往雨露嘉禾儿童康复中心,陪伴自闭症小朋友学习,聊天。除此之外,他还担任过人大八十周年校庆、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等活动的志愿者。

从大一入学到大三开学,他的志愿时数已经达到500小时。

(于皓岩和小伙伴们正在搬运专门为聋哑儿童制作的书籍。他参与了“无声的梦”自制书籍活动,活动向志愿者征集文字,用语言描述声音,并制作成小册子,给聋哑儿童观看。)

(2018年8月,北京举办中非合作论坛,当大多数人还沉浸在暑假的欢乐氛围时,于皓岩早已返京,担任场馆志愿者,为会议提供服务和保障。)

“学校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很好参加志愿活动的机会!”于皓岩所在的校青协成立于1995年。至今,持续运行三年以上的支教、敬老、助残、社区、环保、青春健康、红十字、捐赠类项目高达112个,在北京市做出了“名堂”,部分活动甚至在全国范围产生了深远影响。在2016-2017学年,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为19031人次,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达75960小时。

人大学子做的志愿活动种类繁多、各不相同,但这群青年人的心绪总是相似:国民表率、社会栋梁,心中奉献热情如泉涌,汇入生命的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