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人大主页 数字人大 校长信箱 广角 部处 院系 校园 校务 交流 学者 学生 学术
返回首页
您的位置:人大新闻网>人大要闻
刘炼教授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举行
2019-03-17 09:08:18
23,250 次浏览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李 梓童

3月12日上午,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共党史学科著名学者,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系离休教授刘炼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市八宝山殡仪馆举行。

刘炼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9年3月6日18点14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刘炼教授逝世后,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以校党委书记靳诺、校长刘伟为主任的治丧委员会。校党委书记靳诺,党委常务副书记张建明,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付来参加刘炼教授遗体告别仪式,向亲属表示慰问并敬献花圈。常务副校长王利明,副校长贺耀敏、吴晓球,校党委副书记郑水泉,副校长刘元春、杜鹏、朱信凯等校领导敬献花圈。

校长助理、学校办公室主任顾涛,党委组织部、党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齐鹏飞,离退休工作处处长纪红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王易,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执行院长杨凤城,档案馆、博物馆副馆长张晓辉,党委统战部副部长阿勒泰,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晓萌等校内相关单位负责同志,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员工、离退休教师,刘炼教授亲属、学生、生前友好等200余人参加告别仪式。

上午10时,刘炼教授遗体告别仪式正式开始,吊唁人员佩带白花集体默哀、鞠躬,送别刘炼教授最后一程。告别室内摆满了花圈和挽联,寄托了对刘炼教授的无尽哀思。在低缓的哀乐声中,送别队伍缓缓走到刘炼教授遗体前三鞠躬,与刘炼教授做最后的告别,并和家属一一握手,请他们节哀。

刘炼教授把一生献给了我国的中共党史教育事业,泽被后学,成就卓著,她的逝世是中共党史学界的重大损失。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学习她的德行风范,发扬她的学术精神,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而努力奋斗。

刘炼同志生平

刘炼同志,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系教授,中共党史学科著名学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刘炼,女,原名刘淑庄,祖籍河北安次,1925年7月1日生于上海,后移居天津,并在天津完成基础教育。1943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一年后退学,回到天津做小学教员。1946年9月,奔赴晋察冀解放区,投考华北联合大学,并改名刘炼。同年10月,入华北联合大学政治学院政治班三班学习,后入政治系。1947年,参加河北正定新区土地改革。1948年,留校跟随何干之先生就读华北大学二部社会科学研究组研究生。1949年2月,调华北大学农学院(1949年9月华北大学农学院、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合并为北京农业大学,即现在的中国农业大学)任政治教员。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8月,同何干之先生结婚。1961年,被评为副教授。曾任北京农业大学中国革命问题教研室主任。1964年7月,调入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任教。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校后,继续任教于中共党史系,1983年被评为教授,1996年离休。

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期间,刘炼同志是国内高校最早面向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中国宪政运动史”课程的教师之一,其关于“国民会议运动”、“国民参政会”、“国统区和解放区的民主运动”的专题讲授,领一时风气之先,赢得校内外师生的广泛赞誉。刘炼同志是国内学界最早开始研究中共党史重要人物——瞿秋白、吴玉章、成仿吾研究的著名学者之一,其在《历史教学》1980年第1期发表的《瞿秋白评述》,在学界和社会各界均产生了比较大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由于在中国宪政运动史、中国近现代史政治人物、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等研究领域具有的深湛造诣和卓越建树以及在专业教学中的突出业绩,在20世纪80年代,刘炼同志多次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教学奖和优秀科研成果奖。自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刘炼同志作为著名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教育家、中共党史专家何干之先生的学生和夫人,晚年把主要精力投注于何干之先生著作文稿的整理和出版工作。她辛勤搜集资料,广泛访问故旧,不辞劳苦调研,陆续完成了《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何干之先生的最后一部学术著作,仅留下半部清样,由刘炼同志整理修订并最终完成)、《中国现代革命史》(何干之主编,修订本)、《何干之文集》(单卷本)、《何干之文集》(三卷本)、《何干之纪念文集(1906—2006)》的编辑出版工作,并撰写了回忆录《风雨伴君行——我与何干之的二十年》。她不仅为学界尽可能详尽地留存了何干之生平思想的宝贵文献,还身体力行研究阐释何干之先生的学术生涯和学术思想,先后在《中国历史学年鉴》(1981年)、《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1982年)、《史学史研究》(1982年)、《中国史学家评传》(1985年)、《中共党史人物传》(1985年)、《南粤英烈传》、《百年潮》等图书杂志发表不同版本的“何干之传”和有关纪念文章,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刘炼同志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她自青年时期就追求革命、追求进步,从奔赴解放区参加革命工作以来,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年代,始终坚守理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表现出高尚的道德情操。即使是晚年离休以后,也始终高度关注国家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关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繁荣,尤其是中共党史学科的建设、发展和改革,积极建言献策、贡献自己的一份心智。在国家遭遇重大自然灾害的危难关头,刘炼同志多次在第一时间交纳特殊党费,展现出一名共产党员的社会责任感。

刘炼同志是立德树人的教师典范。她在北京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先后任教近半个世纪,爱岗乐业,坚守三尺讲台传道授业解惑,教学育人、立德树人,学生盈门、桃李芳菲。她信奉“为人正,为学真,为文美”的理念,关爱学生、扶掖晚学。刘炼同志追求真理、坚持真理、为真理献身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治学报国精神,刘炼同志热爱教育事业、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和甘做人梯的师德师风,赢得了学生们的由衷爱戴和深情敬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刘炼同志是真正无愧于“为人师表”这一至崇名誉的。

刘炼同志的一生,是为中国高等教育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奋斗的一生,是为中国人民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事业奋斗的一生。刘炼同志留给我们的宝贵学术遗产和精神财富,永远是我们继续前行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