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在线召开“数字记忆”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室启动会暨“数字记忆”教学科研团队工作会议。“数字记忆”领域的开创者、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冯惠玲和学院“数字记忆”团队成员参加会议。会议由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数字记忆’吴玉章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室”首席教师徐拥军主持。
徐拥军介绍了本次会议背景。今年6月,学院申报的由徐拥军教授任首席教师的“数字记忆”课程,获批成为中国人民大学首批5个“吴玉章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室”之一。“数字记忆”作为学院乃至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标志性成果,将作为学院未来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点。本次会议的召开,旨在加快推进“数字记忆”课程思政工作以及相应的教学科研工作。
徐拥军传达中央和学校课程思政工作文件精神,带领与会人员一起学习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国人民大学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规划(2019-2022年)》和《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室计划”实施办法(试行)》,领会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徐拥军表示,在“数字记忆”中,学院将在原来的教学、科研、实践基础上,增加课程思政的功能,形成四合一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冯惠玲充分肯定了学院在“数字记忆”教学、科研、实践和课程思政方面取得的成绩,强调“‘数字记忆’吴玉章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室”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对“数字记忆”学生能力培养、学生作品质量提升、项目延续性等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冯惠玲表示,“数字记忆”人才培养的目的不仅仅是带动成绩优秀的同学,更重要的是让更多的同学在实践过程中收获自信,不仅增强对自身能力的自信,而且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
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副院长牛力,团委书记海薇,副教授梁继红、马林青、杨冠灿,讲师加小双、王彦妍,刘力超等“数字记忆”团队成员分别发言。大家围绕数字记忆学生管理与激励、学生成果展示、课程设计、讲座规划、宣传推广和实验平台建设等六方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形成了初步工作计划,明确了责任分工。
徐拥军对本次会议进行总结,鼓励团队成员一起努力,加快推进“数字记忆”课程思政建设,为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出更大贡献。
人大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人民大学新闻中心 Email:news@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