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在第三十六个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希望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的节日祝贺和诚挚慰问在中国人民大学教师中引起了积极讨论和热烈反响。
社会与人口学院党委书记高燕燕表示,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令我们倍感温暖和振奋。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又恰逢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我们要向身边的榜样——“人民教育家”卫兴华、高铭暄两位教授学习,进一步守住立德树人的初心,增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思想自觉,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法学院党委委员、刑法教研室主任、刑法教师党支部书记、教授陈璇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师节祝贺与慰问对于广大教师来说既是鼓励也是鞭策。大学是青年人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练就学识和本领的关键时期,高校教师担负着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职责。我们要始终牢记人民教师的使命、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不断提高个人的综合素养,用无私的大爱、高尚的品格、严谨的学风和过硬的专业能力,引导青年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开拓创新的能力,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应用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林晨表示,习近平总书记肯定了在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不停教”的各位教师的辛勤付出,作为奋战在教学一线的我们来说,能够收到总书记的寄语,心里感到无比的温暖,也深感责任巨大。我们将谨遵总书记的教诲,为能点亮万千孩子的学习之梦、人生理想而奋斗。我们将牢记立德树人的教育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哲学院教授聂敏里表示,在第三十六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全国教师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节日祝贺和慰问,这是对全国教师一年来辛勤努力工作的最大褒奖。今年,全国上下经历了许多重大的考验,特别是今年上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教育系统带来了诸多挑战。但是每一位教师都能够做到以身作则、不辱使命,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完成人民教师这一平凡而伟大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的鼓励使我们倍受鼓舞,深刻认识到教师职业的光荣,我们将牢记立德树人的初心,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学院副教授田晓晖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寄语中强调,“广大教师要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体现出他对广大教师队伍和教育工作者的深切关怀,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也提到,青年一代的突出表现令人欣慰、令人感动,青年一代不怕苦、不畏难、不惧牺牲,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展现出青春激昂的风采,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希望,这让我深感自身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需要不懈努力,做到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国学院副教授辛亚民表示,教师节是对教师职业荣誉的一种肯定。今年的教师节是一个特殊的教师节,经历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学校也刚刚开始恢复正常教学,不少同事都是最近两天才重新踏上“阔别”半年之久的讲台。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广大教师迎难而上,奋战在抗击疫情和‘停课不停学、不停教’两条战线上,守护亿万学生身心健康,支撑起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在线教育,为抗击疫情作出了重要贡献”,这可以说是国家对在这段特殊时期中我们教师工作的肯定和激励。然而,相比昨天刚刚举行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那些舍生忘死作出卓越贡献的医务工作者,我作为教师的贡献比较有限,我更愿意把昨天的战“疫”表彰大会和今天的教师节联系起来,将战疫精神作为对自己今后工作的激励。
教育学院副教授詹宏毅表示,当前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带来的压力,又面临国际竞争带来的外部压力。而应对这些压力的最好方法是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教育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事之一。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到,广大教师疫情期间通过大规模在线教学,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推进了教育教学方式革命性变革。在这个方面,总书记为我们这些教育研究工作者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就是要加快研究新技术对教育教学方式的巨大影响,以及我们如何运用新技术来加快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人大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人民大学新闻中心 Email:news@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