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广大团员青年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学校团委自9月份开学伊始,便将组织动员广大学生迎接十七大、学习十七大、贯彻十七大,确立为本学年及今后一段时期团学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自十七大召开以来,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学校团委全面发动各级团组织,在全校广大学生中组织开展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理论学习、座谈讨论、专家报告、主题团日、宣讲实践等多种形式,学习宣传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最新成果,迅速在全校团员青年中兴起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热潮。
发挥共青团政治和组织优势,引领青年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
10月15日,校团委组织学生在学生活动中心多功能厅集中收看了十七大开幕式,第一时间聆听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所作的工作报告,学校党委副书记马俊杰教授、全体团委干部共同与学生观看学习。开幕式结束后,团委组织学校学生组织骨干成员进行观后座谈,就报告各项重要论述和理论创新进行学习讨论。党委副书记马俊杰教授发表讲话,要求人大学生更加积极主动、求真务实地学习十七大精神。
10月21日,学校团委向各院系分团委下发了《关于开展学习宣传实践十七大精神主题教育活动的通知》,对于今后一段时期内学校共青团学习宣传实践党的十七大精神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要求通过召开专题学习会、开展主题团日活动、撰写学习心得、开展主题调研等具体形式的活动,确保学习宣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力争使党的十七大精神真正入脑入心。
10月24日,组织召开全校共青团系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座谈会。进一步交流学习心得、巩固学习成果,并明确将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团委工作的重中之重。党委副书记马俊杰教授出席座谈会并讲话,要求共青团从学校实际出发,结合自身工作学习贯彻十七大,真正为学生成才和学校发展贡献力量。
11月9日,十七届中央委员、十七大代表、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胡春华同志来到学校,与首都大学生就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进行座谈交流,并发表重要讲话。校长纪宝成教授、党委副书记马俊杰教授先后会见了胡春华书记一行。校团委书记郑品石老师汇报了学校团委组织学生学习十七大精神的情况。
11月12日学校团委组织全体干部召开学习座谈会,认真学习胡春华同志在首都大学生学习十七大精神座谈会上的讲话内容,并结合讲话精神就深入开展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相关活动进行了工作部署。
与此同时,为了深入学习十七大报告精神,重读历史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截至11月12日,学校已有近800名学生参观了《复兴之路》大型主题展览,各院系还将组织500人前往参观。
发挥学生骨干表率示范作用,带动青年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
学校学生会、研究生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社团联合会在十七大召开期间,先后组织了内部的学习十七大精神座谈会。各个组织的主要学生干部深入学习了十七大报告的各项重要内容,坚定了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明确了学习贯彻十七大重在结合自身工作,服务学校发展和学生成才,同时就如何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制定了各自详细的工作规划。
学生会在十七大召开期间完成调研报告《从十七大报告看大学生生活新图景》,发放调研问卷1000份,通过问卷、随机访谈、典型个案分析、分类访问等形式全面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分析十七大对大学生生活影响;制作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系列展板,为广大同学导读十七大;举办“红色经典回顾”,通过放映红色经典影片进行理想主义、革命主义教育;开展“我们的时代”影像大赛,用Flash动画、DV短片等形式反映人民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宣传介绍十七大的方针政策。
青年志愿者协会积极开展十七大精神宣讲活动。走进社区,为双榆树中学、小学的同学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理论课,帮助他们了解生态文明、树立环保观念;走进公园,为游园的市民提供资料、进行讲解。通过三句半、名词解释、介绍“十七大之最”等丰富活泼的形式将十七大的重要理论创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播给市民,赢得了现场市民的好评。
新生团校是人大团委开创的基层团学骨干培养模式,学员均为各院系本科新生团支部的团员骨干。2701期团校积极开展学习十七大精神活动,邀请学校党委组织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徐志宏老师为全体学员解读十七大报告;组织团校学习座谈会,开展“我眼中的十七大”学习心得征集评比;在网上团校开辟十七大专版,供全体学员学习交流。
发挥基层团组织积极性与主动性,凝聚青年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
各院系分团委在学校团委的统一部署下,以各班级团支部作为基层团组织,充分发挥主动灵活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学习十七大精神的活动,团结凝聚支部成员共同进步。
公共管理学院分团委组织开展“坚定信念,健康成长”理论学习系列活动,通过集中学习、影片观摩、参观展览、知识竞赛等形式,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对国家和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国际关系学院分团委组织举办教授解读十七大系列讲座,由学院知名教授高放、金灿荣、李景治、黄嘉树、杨光斌等老师为同学们分析解读十七大报告的重要论述和理论创新,指导同学们科学认识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哲学院首届武警国防班团支部开展了“认真学习十七大报告”主题团日活动,全班同学积极参与、认真学习、热烈讨论,共话国家发展和国防建设,同学们表示作为人民大学的首届国防生,作为新时期军队改革发展的后备人才,一定要把十七大精神学习好贯彻好,把学习焕发出来的政治热情转化为立足国防生本职,争创一流成绩、建设一流班级的实际行动。
劳动人事学院2007级人力资源管理一班团支部,开展了一场以喜迎十七大、学习十七大精神为主题的“五个一”学习活动。即“一份简报、一次点击、一场讨论、一篇感想、一轮总结”。在班级内部编发《十七大快报》,组织同学点击学习主流媒体新闻,开展讨论交流,写作学习心得,并通过总结表彰来促进相关活动的开展。
文学院开展十七大报告精神学习班活动,邀请专家解读十七大,文学院本、硕班级全体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以及各年级班、团干部等130余名同学参加。文学院在同学间开展了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如学生党团支部的集中学习、此次的专题讲座等。文学院还将继续开展贯彻十七大精神的实践活动以及各团支部集中学习的成果总结会。
此外,法学院、外国语学院、经济学院、财政金融学院、商学院等院系分团委坚持“以点带动线,以线带动面,从而带动整个学院”的工作思路,通过召开学习动员大会、组织“十七大精神在我心”主题团日、参观“复兴之路”展览等多种形式活动,在院系团学工作中形成“关注十七大、热议十七大、紧随十七大”的氛围,引导青年学习科学理论、树立远大理想。
发挥研究生理论与专业优势,推动青年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
研究生作为学校重要的学生群体,具有理论水平高、知识结构完善、社会经历丰富等特点,是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和骨干力量。学校团委充分发挥研究生的理论与专业优势,力求将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成果学理化,着眼于培养和塑造理论学习骨干人才,并最终达到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目的。
研究生会举办“院长论坛——知名专家解读十七大”,邀请首都高校不同院系、不同领域的专家权威解读十七大报告,热议当代中国发展;组织学习十七大精神系列博士沙龙,邀请年青学者和优秀博士,就十七大与学科前沿问题的联系与影响发表观点、展开讨论;组织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十七大精神志愿宣讲团,仅一天时间,就有19名博士、72名硕士踊跃报名,体现出宣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高昂热情和高度责任感。
新闻学院2007级传播传媒硕士班组织“模拟十七大新闻发布会”,党支部全体成员以“十七大代表”身份接受了由其他同学扮演的全球各大媒体记者的提问。现场“记者”就贫富差距、反腐倡廉、社会保障、祖国统一等多个方面向“十七大代表”提出了数十个问题,“与会代表”们根据十七大报告相关内容对提问做出系统而全面的回答。理论学习形式的创新,使研究生将学习贯彻十七大与自身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发挥人民大学学科与人才优势,鼓舞青年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
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重在工作实效,需要通过深入的学习教育活动,将十七大的精神内涵转化为指导工作的重要方针与思路。学校团委在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人民大学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坚持以理论学习和主题教育活动为基础,积极引导教育青年,培养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同时重视将共青团学习贯彻十七大的活动成果化,提升活动层次与理论水平,培养理论学习骨干和宣传实践典型,以优异的成绩和浓厚的氛围鼓舞影响更多的青年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
学校团委系统整理了前一阶段学习十七大精神的理论成果,完成《中国人民大学团学系统“学习十七大精神”成果汇编(第一辑)》。汇编概括了学校各级共青团组织学习贯彻十七大的学习成果,总结了开展理论学习活动的收获与经验,集中展示了学校共青团前一阶段学习贯彻十七大的工作成绩,也为下一阶段工作开展提供了思路与借鉴。学校团委还将继续整理“学习十七大精神”的后续成果,并争取将其长期化、制度化,形成理论学习教育的示范模式。
学校团委积极参与首都高校十七大精神志愿宣讲活动,共申报7支首都大学生十七大精神志愿宣讲团,涵盖学生会、研究生会、青年志愿者协会、新生团校、学生艺术团多个学生组织,覆盖本、硕、博各个层次学历,深入社区、街道、中小学、机关单位开展理论宣讲、奥运服务、文艺宣传等各个形式的活动,其中青年志愿者协会、学生艺术团、博士生志愿宣讲团已入选首都十七大精神宣讲百支重点团队。目前,各支宣讲团队正积极筹备、蓄势待发,准备把十七大精神和各种专业知识送出校园、服务社会,为推动全社会持续不断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做出应有的贡献。
人大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人民大学新闻中心 Email:news@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