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日前发布了《关于表彰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大华杰出教学贡献奖”获得者的决定》。
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冯惠玲、财政金融学院教授何平、经济学院教授雷达、哲学院教授欧阳谦4名教师荣获“2020年大华杰出教学贡献奖”。
获奖教师简介
冯惠玲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第七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组召集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电子文件管理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
曾获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中国人民大学大华杰出教学贡献奖等教学奖励,担任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档案学”专业负责人、中国人民大学荣誉辅修项目“数字人文”项目负责人,近六年作为主要负责人承担省部级以上和学校重大教改项目9项,发表多篇教研论文,持续将研究成果运用于人才培养实践。
主讲《数字记忆建构的理论与方法》课程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长期主讲《新生研讨课》,近来还主讲《数字人文导论》等本科课程。
主要事迹简介:
坚持一线教学。本科领衔创建两门全新课程:《数字记忆建构的理论与方法》(2016),《数字人文导论》(2019),其中数字记忆课程以学生口碑第一名进入“信管•铭课”。每年带学生到农村和基层社会实践,牵头的《面向应用场景的“双课堂贯通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获我校教学成果一等奖。硕士课程强化学术思维训练,开展学术观点辩论,博士生培养创建“学聊会”集体研读制度,坚持不辍。
创新第二课堂。连续四期全程参与学院“数字记忆厚重人才”培养项目的设计与指导,学生创新创意能力提高明显,大批获奖,35名学生在国际学术会议发言,一批数字产品上线。
开创新兴学科方向。瞄准学科数字化转型,在领衔创建数字记忆课程群基础上,创建数字人文学科方向,2019年开设本科荣誉辅修学位,2020年申报自设硕士点获批。组织创建一批国内新课,搭建多学科师资团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国内数字人文教育的领先发展。
搭建学科基础平台。领衔双一流校级平台项目“数字记忆”,探索文理融合数字资源建设,率团队自主研发系统平台、数字工具和数字创意产品,为学校积累一批自有知识产权的数字文化资产,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字资源和作品发布平台。
何平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金融学会金融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全国日本经济学会理事。主要从事货币金融理论、货币金融-财政史及经济史研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曾获两次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教学名师奖、宝钢优秀教师奖等教学奖励。
长期主讲《金融学》(《货币银行学》)《货币金融史》《新生研讨课》等本科课程。
主要事迹简介:
2003年1月-2017年7月,先后任学院分管本科教学和博士生管理的副院长,积极投身教学改革。2006年发起并主持本科“金融-数学实验班”项目,实施复合型国际化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此项目为依托,推动学院本科的全方位改革,获得两次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7年主持教育部教改项目“金融学国际化教学团队建设”,率领优秀本科生团队到英国剑桥大学、香港大学等校游学。2009年起负责博士生培养管理,率先在学校推出全员博士论文预答辩和匿名评审制度。2015年主持并推出硕博连读项目,实现博士培养方式的结构转换。
2010年主持发起学院“中国金融硕士国际项目”建设。2013年发起并主持学院本科学生的“康奈尔大学房地产金融案例大赛”,成为引领学院教学国际化的重要平台。2013发起并主持本科学生国际实习项目“美国伊利诺伊州本科生实习项目”,成为校级项目。
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人民币国际使用的最佳边界与金融风险管理》、教育部人文科学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清代货币结构与财政货币化》及《现代财政金融理论的中国渊源》。作为首席专家正主持202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家治理视角下传统中国货币与财政关系研究》。出版专著《传统中国的货币与财政》(获2020年第八届金融图书“金羊奖”)、《清代赋税政策研究》,合著《人民币国际化道路研究》。出版译著《现代银行业的中国基石—广州十三行担保制度与银行存款保险的起源》《别无他法》《货币制度的世界史》等。发表了多篇有价值的金融学及经济史的学术论文。
长期开设《金融学》《货币金融史》本科课程,并新开设《货币思想史》(2018年始)硕博连读专业选修课。以传统中国货币金融的历史与思想资源重建货币理论为宗旨,以问题导向的教学过程,提高本科生、博士生厚重的思想积淀和理论思辨能力。
雷达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国际金融、国际投资研究。曾获宝钢优秀教师奖等教学奖励,以及吴玉章科研成果奖、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成果奖、北京市、国家统计局科研成果奖等科研奖项。担任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负责人。
长期主讲《世界经济专题》《微观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原理》等本科课程。
主要事迹简介:
从教32年,一直坚持在本科教学第一线,参与学科体系建设和改革过程,担任学院副院长期间,积极推动中国经济学教学改革。2002年起,联合相关学院探索建立“经济学-数学实验班”,起草和制定实验班培养方案,积极参与实验班建设,实验班的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成效,先后荣获北京市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经济学-数学实验班”是学校探索本科生的跨学科培养模式进行的最早尝试,为我校继续探索跨学科人才培养提供了成功范例。
2002年,联合南开大学和对外经贸大学向国务院学位办和教育部建议增设国际商务硕士点并获得批准,中国人民大学成为了第一批国际商务硕士点授予单位。2015年,在教育部进行的国际商务(MIB) 专业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中,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商务(MIB)位列全国第一。
近年来,雷达教授积极参与教改和教材建设工作。2007年,负责学校世界经济学科博士生主文献编辑工作;2014年以来,参与教育部马工程重点建设教材《世界经济学》审稿工作,在教材建设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欧阳谦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现当代西方哲学以及社会哲学和文化哲学研究。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奖等教学科研奖励,担任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评析》课题编写组首席专家,承担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中国人民大学 “十三五”本科规划教材项目等科研与教学项目。
曾主讲国家级精品课程《西方哲学智慧》近十年,长期主讲《西方哲学史》等本科课程。
主要事迹简介:
从教35年,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潜心教学一线工作,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努力推动教学改革,曾先后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担任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西方哲学智慧”主讲教师,所属“外国哲学”教学团队获评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长期讲授本科专业基础课“西方哲学史”(现代部分),不断完善课程教学体系,作为首席专家主持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评析》编写工作,主持学校“十三五”首批本科规划教材项目“现代西方哲学”编写工作。
积极参与学校通识课程建设。担任“西方哲学智慧”课程主讲教授,推动课程教学改革,使之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通识课程(学年修读学生数最高达上千人次);与哲学院张志伟教授共同主编的通识课程教材《西方哲学智慧》被国内多所高校选用,是广受欢迎的西方哲学入门读物,每年都被出版社再版重印。“西方哲学智慧”课程先后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在全国高校通识教育方面起到示范作用。
近六年,每学年均为本科生主讲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评价优秀。为落实学校人才培养路线图,不断创新本科教学方式,为提升学校哲学学科和人才培养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做出积极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大华杰出教学贡献奖”简介
“大华杰出教学贡献奖”由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基金会大华教育基金支持,于2016年设立,每年评选出不超过5位获奖教师。
该奖项重点奖励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实践、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努力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在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体系、课程体系的改革和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实践等方面做出重大创新性成绩,在校内外产生广泛影响,并为推动学校各项教学改革发挥示范作用的教师。
该奖项设立以来,极大激励了优秀教师、教学名师投入本科教学、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的热情。在奖项评选的过程中,涌现出很多长期坚持为本科生开设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的知名教授以及长期积极探索和实践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的优秀教师。截至目前,共有16位教师获奖。
历届中国人民大学“大华杰出教学贡献奖”获得者(共16人)
人大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人民大学新闻中心 Email:news@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