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3月10日电 (实习生王振飞)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全国青联常委、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主任、京剧表演艺术家孙萍教授作客人民网手机强国论坛访谈室(wap.qglt.com),针对曾经提出“让京剧进高校”提案的进展及网友对于京剧是否真正能走进校园的质疑,孙委员都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中小学京剧教育不应只停留在唱腔上
孙委员表示,自己2008年关于“京剧进中小学课堂”的提案现已被落实,教育部下令将京剧纳入11座城市的中小学课堂,但在内容和形式方面仍不太完善。孙萍说:“其实这并不是我的初衷,京剧真正走进校园并非京剧教学变成音乐课的组成部分,只学唱腔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深入学习国粹的历史才能了解其精髓所在,希望这一提案还能得到进一步的正确贯彻和执行”。
深圳“京剧娃现象”让孙萍看到京剧的未来
谈话中令孙委员特别激动的是,在深圳市宝安区不仅所有学校的孩子都会唱京剧,而且还能够集合若干唱功较好的开展团体演出。为什么单在深圳宝安区出现“京剧娃现象”?孙萍表示,首先深圳是个没有文化底蕴的移民城市,选择京剧文化教育可以增加城市自身特色;第二,京剧文化首先是对做人做事的道德观教育,另外京剧练功要求站直坐直,对孩子的形象和健康有所帮助;第三,孩子在学京剧中体会到了乐趣,增强了好胜心。看到一群“小杨贵妃”,一群“小包公”的同时,孙萍也看到了京剧的未来。
京剧教育延伸出的社会功效不容小视
京剧在中小学校的发展同时可以延伸出许多人们意想不到的社会效果,这也是孙委员在长期调研后的得出的结论。孙委员举例说:“正如兰州的某职业高中,因为所有学生都在学京剧,而且经常到国外演出交流,深受到外国人的欣赏和欢迎。因此,这里的学生也借着这样的名气有了良好的就业机会。”同时,孙委员认为,京剧传统文化在青年人中并没有得到传承和传播,是因京剧唱腔和京剧文化在教学中没有同时并存所致。
最后,孙委员还自信的表示,京剧发展并不是一句空话,真正的国粹还是有着自身的教育意义和流传的价值,祖宗传下来的国粹,一定会长期发展和生存下去,它是不会灭绝的。
原文链接:http://news.163.com/10/0311/20/61H62UGL000146BC.html
(编辑 陈慧茹)
人大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人民大学新闻中心 Email:news@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