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人大,我们与时代同行”,8月4日,作为“文革”后恢复高考招生的第一届学生,也是中国人民大学复校的第一批学生,中国人民大学1977、1978级1094名毕业生中的400多名代表相聚北京,纪念毕业30周年。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程天权、校长陈雨露出席庆典并致辞,常务副校长冯惠玲,副校长伊志宏、刘向兵出席庆典活动。
庆典由1977级校友张河主持,1978级工业经济系校友李风介绍活动筹备情况,中文系夏启光作为校友代表致辞。纪念活动伊始,主持人沉痛宣读逝世同学名单,年过半百的校友们集体默哀怀念30多位英年早逝的同窗。
庆典上播放了校友们集体创作的纪录片《天高人大:我们与时代同行》,伊志宏副校长代表学校接受77、78级校友赠送的《天高人大:77、78级毕业30年纪念文集》、《天高人大:我们与时代同行》纪录片和纪念徽章。
程天权书记代表学校向77、78级校友表示敬意和感谢。“这是让人感慨的30年。”程天权书记说,在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之时,1000余位校友与母校一起经历了浴火重生的过程。积蓄了十年的梦想,全体校友在复校初期的艰苦环境中孜孜以求,努力学习,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毕业30年来,他们亲身经历和参与了改革开放的进程,用自己的智慧、学识为国家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开创性工作和重大贡献。“我们没有辜负这个辉煌的年代,”程天权书记说,77、78级同学给人民和祖国交出了满意的答卷,广大校友踏踏实实、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地共同诠释了社会各界对人大学子朴素而崇高的评价“可靠好用的优秀建设者”。
程天权书记介绍了学校新时期的建设成就和发展思路,希望广大校友一如既往地取得更大的成绩,一如既往地关心学校的发展,激励一代代人大学子发扬实事求是的光荣传统,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为国家的发展建设更好地发挥思想、理论、人才支撑作用。
陈雨露校长在致辞中说,30年见证了一个时代,刚刚过去的30年代表了一代人,但这一代人的历史并没有成为过去。当前,祖国发展进入了新的时代,中国人民大学积极回应时代的呼声,为着实现十年腾飞不懈努力。“飞翔人大,共助国运”,希望广大校友继续实现自身的发展,继续支持学校的发展,广大师生校友携手奋进,再续辉煌,共筑校魂,以“人民满意”为目标追求和核心价值观,建设与中国综合国力相匹配,并将助推中国进一步发展的“世界一流”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被誉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从1950年至今,国家历次确立重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均位居其中。在中国人民大学办学历程中,77、78级群体被誉为充满着“光荣与梦想”的一代。
1982年毕业后,中国人民大学1977、1978级校友中一批人成为改革开放事业的中坚力量。其中,有的继续在校时即投身的事业,深入农村改革第一线,坚持理论和实践创新,参与重大政策制订,在农村改革的每一个阶段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如陈锡文、顾益康。有的从参与农村改革、研究农村问题起步,成为著名经济学家,如周其仁。有的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即参与中央组织的政治体制改革的研讨和方案设计,成为时代的亲历者,如米鹤都。有的率先奔赴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特区,结合自己的专业,在司法界闯出一条“先行先试”的道路,如徐建。有的全程参与证券市场制度建设,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人物,如汪建熙。有的以思想和创作影响一代青年,如王小波。有的投身新闻改革大潮,发挥开创作用,如张建伟、胡舒立。有的观照现实,潜心思考,如提出“潜规则”概念的吴思,撰写《帝国政界往事》的李亚平。有的走出国门,在海外留下中国人不可忽视的身影,如被称为“华尔街的中国财神”的李山泉。有的以其深厚的专业功底,成为本领域的佼佼者,如被誉为党史研究的两个代表“南高北杨”的杨奎松,如被称为“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的李玫瑾。有的关注公民社会建设,投身公益事业,开启NGO之旅,如何迪、郝荃、李风。有的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并卓有成效,如践行“股权激励”的郭凡生,践行“小额扶贫信贷”的杜晓山。有的长期坚守教学科研第一线,教书育人,著书立说,如曾为中央政治局集体授课的黄卫平、蔡昉,坚持数十年研究并主编翻译9卷340万字《康德著作全集》的李秋零等等。
“这批毕业生中,虽然声名显赫的人物比比皆是,不过更多的还是平常之人。他们虽是平凡的大多数,但不是无声的大多数,也不是无为的大多数。他们往往在影响涉及的范围内是‘先行者’,成为‘第一人’。”夏启光校友说,77、78级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故事,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展示生命的价值,这些汇聚一起,才有我们这个时代的色彩和光芒。
值年返校活动是中国人民大学校友工作的品牌项目之一,通常面向全校各级校友以入学及毕业十周年、二十周年、三十周年为时间结点举办。近期,“以校友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术为中心”的中国人民大学75周年校庆活动全面展开,在引领校庆新风尚、回归大学本位的主旨下,校庆活动的创意主要来自于师生和校友的倡议,贯穿全年的数百项活动强调尊重教师、学生和校友的主体地位,并邀请校友广泛参与。
相关链接:
回归大学本位 引领明天的聚会:中国人民大学75周年校庆活动启动
媒体链接:
人大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人民大学新闻中心 Email:news@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