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当红哲学家理查德·大卫·普莱希特的《认识世界》近日由世纪文景引进出版,并引发多位学者和读者的兴趣 。多位学者日前相聚一堂,从跨界的角度聊聊哲学、艺术与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启发。
《认识世界》是一本哲学通俗读物,在这本书中,哲学不再是一个艰难晦涩的学科,普莱希特仿佛带我们穿越了千年时光,从诞生于公元前585年的西方古代哲学讲起,让哲学乘坐浪漫而有趣的时光机,重现一幕幕具有代表性或有着重要意义的历史现场,让特定时期的哲学与当时的时代、历史和背景融合在一起,而不是脱离实际情况来空讲理论。这本书让读者开始相信,哲学本来就应该是大众的。
浙江大学教授、该书译者王俊从哲学走出学院讲起,他谈到普莱希特为代表的哲学家的出现,代表了一种新的哲学派别的兴起。“他们除了写书之外,还主持节目,做哲学访谈,强调与哲学进行对话。通过平易近人的哲学表达,让哲学成为一种人人可谈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王俊希望通过翻译能够把这种“亲切哲学”的观念传递给大家。
作家石一枫从文学的角度进一步进行了阐述。他认为,从日常角度来理解,很多事情做到一定程度都是会是一种哲学,或者说好的创作者,一定程度上需要拥有哲学的思维。卡夫卡、川端康成、沈从文,都有借由世界观投射到文字中的哲学,“哲学是我们逃离不开的一门学问,它就像空气一样,你摸不着空气,但却离你很近。”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雷思温则提到《认识世界》是非常好的哲学普及作品。他认为,该书表面上能把读者代入到哲学场景当中,但背后真正关心的是“秩序”。他说,这本书是从我们很熟悉的希腊哲学开始,更帮助人们形成个人意义感。
(作者雷思温,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
原文链接:[北京日报]《认识世界》将“亲切哲学”观念传递给读者
(责任编辑:刘晓阳)
人大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人民大学新闻中心 Email:news@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