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人大主页 数字人大 校长信箱 广角 部处 院系 校园 校务 交流 学者 学生 学术
返回首页
您的位置:人大新闻网>人大要闻
中国人民大学“读懂中国”青年教师调研团赴西北地区开展调研
2021-07-30 14:00:41
25,528 次浏览
来源:环境学院
编辑:姜 彬涛

暑假期间,中国人民大学“读懂中国”青年教师社会调研团队围绕“新发展理念下的生态文明建设”主题,赴青海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开展调研,考察“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下黄河上游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实践,总结新时代西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经验与问题,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调研活动由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环境学院院长朱信凯担任总策划,环境学院党委书记唐杰担任领队,环境学院近三年新入职青年教师和专兼职辅导员参加调研。

青海湖畔学“国之大者”,体悟绿色高质量发展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6月在青海考察时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青海的生态安全地位、国土安全地位、资源能源安全地位显得更加重要。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调研团首先来到青海,实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访问青海省并就当地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转型展开调研。

在青海省共和县,调研团现场观摩了加强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背景下的社区教育培训活动,聆听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青海大学农牧学院教授侯生珍关于传统藏羊养殖向现代养殖转型路径的主题讲座,并与牧区工作人员、参加学习培训的牧民就通过牧业转型实现草场保护和畜牧业高效发展进行了交流。

在调研过程中,调研团还与来自青海大学等高校的志愿者参与了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志愿服务与社会调查活动,从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公园建设认知等方面面向青海湖流域周边莫热村农牧民开展生态知识

 

宣传,并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

作为三江源生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湟鱼是维系水、鸟平衡的食物链支撑,也是保护青海湖乃至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关键物种。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沙柳河,调研团看到一阶阶敞开式的洄游通道上,成群结队的湟鱼拾阶而跳,“半河清水半河鱼”的盛况得以重现。在青海湖布哈河湟鱼增殖放流中心,调研团参观了恒温循环鱼苗种培育车间,科技养殖人员向调研团介绍了湟鱼保护政策变迁以及湟鱼栖息环境的生态修复和人工繁育技术。

国家公园观“美丽中国”,调研自然保护地管理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省刚察县考察时指出,要加快构建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守护好自然生态,保育好自然资源。在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调研团参观了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视频监测平台,了解青海湖流域“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建设情况,并就青海湖国家公园体制改革、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保护恢复、鸟类监测预警、普氏原羚保护等问题与工作人员进行了交流。

在西宁市贵德国家地质公园,调研团听取了工作人员关于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优化整合自然保护系统、实现生态系统保育修复的介绍,并就生态资源保护与利用共同推进的具体措施进行了实地考察。贵德国家地质公园注重在沙土地貌的综合保护与开发利用与人文理念的有机结合中,逐步探索与优化兼顾保护与发展的深度协调机制。

石门沟村访乡村振兴,考察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甘肃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在甘肃考察时强调,要聚焦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功能完备、支撑有力的基础设施体系。在兰州市石门沟村,调研团开展了对当地人居环境治理工作的调研。石门沟村是兰州市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典型案例,更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现实缩影。

调研团一行与石门沟村驻村第一书记冶鹏、村委会副主任王历国开展交流座谈。冶鹏介绍了石门沟村的基本情况和近年来人居环境治理政策实施情况及成果,王历国回顾了石门沟村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尤其是整村搬迁后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厕所革命”和“五水共治”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工作和先进经验,有助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生产生活方式、村庄面貌和村民风貌的转变。调研团就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处理、公益设施共管共享等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内容与村委会成员进行了深入交流,并重点调研了石门沟村在有效动员群众参与改厕、扎实维护改厕成果、探索粪污达标排放模式、一体化源头处理污水等方面的做法与经验。

黄河沿岸询流域治理,探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强调,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在青海省贵德县和甘肃省兰州市,调研团开展了黄河上中游沿岸水文水质的实地考察,并进行了河水采样。

青海省贵德县围绕黄河沿岸生态保护,建立了贵德黄河清国家湿地公园。团队通过对河水进行采样,了解了黄河沿岸绿色植被对解决水土流失问题、沉降黄河泥沙、实现清澈河水川流不息的重要作用。调研团队还着重考察了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管理与技术双行的水资源集约利用措施,推动打造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成功经验。

在兰州市城关区黄河沿岸,调研团一行对该段黄河河水进行采样,并与贵德段黄河水质展开对比,重点关注了兰州以下的黄河中游段水质急剧变差这一问题,考察了当地为全面提升黄河水质落实的减排控污措施,并就黄河上游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利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进行了讨论。

赴宁夏探生态扶贫,研习生态移民与特色农业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在宁夏考察时指出,要完善移民搬迁扶持政策,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同时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在这一讲话精神的指引下,调研团抵达闽宁镇,参观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与原隆村移民安置点居民就深度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闽宁模式进行了沟通交流,并实地考察了当地红树莓扶贫生态产业园和永宁县光伏农业科技示范产业园。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调研团听取了工作人员关于闽宁镇扶贫开发史的介绍,回顾了永宁县针对建档立卡户的精准脱贫工作模式,了解了抓产业、抓民生、抓脱贫的闽宁特色方案,感悟了李双成等优秀领导干部心系群众、勤政为民的高尚风范。

在因扶贫而生、为脱贫而建的原隆村,当地村民见证了我国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创造的“减贫奇迹”。调研团与当地老人开展交流,老人讲述了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实地察看原隆移民村的情景和其对脱贫产业发展的嘱托。

在红树莓扶贫生态产业园,调研团听取了园区工作人员关于土地流转、转移就业、土地入股等精准扶贫和生态扶贫措施的介绍,了解了闽宁镇生态产业创造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在永宁县光伏农业科技示范产业园,调研团参观了光伏农业科技展示大棚,并走访古法药香园、农事体验科普园、特色花果园、蚯蚓养殖示范园、乡村旅游示范园等五个特色园区,调研了当地为实现清洁能源利用、现代农业科技展示、荒漠化治理、扶贫创业和三产联动发展五大目标而探索的工业反哺农业特色路径。

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上接农业,中间依托加工,下连文旅健康,是典型的“第六产业”,调研团一行先后考察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源石酒庄和博纳佰馥酒庄。在源石酒庄,调研团在负责人的带领下参观了葡萄园培育基地、酿造基地和地下酒窖,考察了当地以葡萄酒为主导,以绿色生产、智慧化管控、利益联结为目标的产业发展模式。

调研团还走访了贺兰山东麓规模最小的博纳佰馥酒庄,酒庄负责人向调研团介绍了该地产业运营思路,讲述了葡萄种植和酿造的生物动力方法,双方就葡萄栽植条件、品种培育、技术支持、葡萄酒营销网络扩展和品牌推广等问题展开了交流。

本次“读懂中国”青年教师调研团聚焦新发展理念下的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在园中湖畔考察中学习探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黄河流域的创新与应用,在田野村落调研总结地域高质量发展特色模式。开展此次调研活动后,调研团的青年教师表示,能够来到黄河流域上中游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第一线进行参观交流、取样监测、寻访研讨和实践体验,收获匪浅,在接下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将进一步总结黄河流域保护治理的成果和经验,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责任编辑:郑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