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人大主页 数字人大 校长信箱 广角 部处 院系 校园 校务 交流 学者 学生 学术
返回首页
您的位置:人大新闻网>人大要闻
著名历史学家王思治教授追思会举行
2012-03-31 01:55:47
10,780 次浏览
来源:人大新闻网
编辑:人大新闻网

3月28日下午,著名历史学家、在清史学界享有崇高声望的杰出学者、中国人民大学荣誉教授王思治先生追思会在逸夫会堂第一会议室举行。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所长黄兴涛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程天权、原校长李文海,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中国社科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高翔,国家清史编委会副主任朱诚如、成崇德,南开大学教授冯尔康,人民大学校长助理、学校办公室主任刘向兵,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老教授王汝丰,清史所老教授王道成,中华书局编审陈铮,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赫治清,北京大学教授赵世瑜、郭润涛,日本大阪经济法科大学教授华立,历史学院院长孙家洲、书记陈桦,来自新华社、航天工业部、故宫博物院、中国政法大学等单位的各界同仁,王思治教授的家人、同事、朋友、学生,以及清史所和历史系师生近百人,参加了追思会。

程天权书记首先代表学校对王思治教授的逝世表达了深切缅怀,高度评价了王思治教授执着的学术追求和高超的教学艺术,为失去了一位可以亲近、学习、模仿、追随的长者感到惋惜。他指出,王思治教授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教育家,影响了一大批青年学者。在学术上,王思治教授在中国古代史分期和清史研究领域等诸多重大历史问题上,均积极参与讨论,他提出的独到看法迄今仍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程天权书记还特别提到,王思治教授在国家清史纂修工作中付出了巨大的心血,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戴逸教授和李文海教授深情回忆了与王思治教授近六十年的深厚情谊,表达了对王思治教授离世的深切悲痛与惋惜。

戴逸教授谈到,王思治教授既是汉代史专家,也是清史专家,留下了许多高水平的著作,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是一位好同事、好老师、好同志,在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威望。近十年来,王思治教授协助从事清史编纂工作,鞠躬尽瘁,是清史编纂委员会中的一员主将。

李文海教授对王思治教授淡泊名利、守正不阿的高尚情操与人格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王思治教授留下了三个方面的遗产:一是对工作和事业高度的责任心;二是对学术终身不懈的追求;三是对培养学生、奖掖后进倾注心力,带出了一支杰出的清史研究团队。

冯尔康教授是王思治教授的学术至交,他对王思治教授敏锐的学术眼光、高度的责任感十分钦佩,对其和学生之间的真挚情感极为感慨。他回忆了与王思治教授在学术上的相互砥砺和坦诚对话,并转达刘泽华、杜家骥、常建华、余新忠等学者对王思治教授的哀思。

朱诚如教授、赫治清研究员、陈铮编审、王道成老教授、赵世瑜教授等学者也纷纷发表感言,对王思治教授的学术成就、治学态度和奉献精神给予高度评价。

孙家洲院长提到,王思治教授在青年学生时期就积极参与“古史分期”等重大问题的讨论,这种敢于挑战学术权威的勇气非常值得当今的青年学生学习。

清史研究所刘凤云教授是王思治教授的第一位博士生,始终在王思治教授身边学习工作。她对王思治教授严谨的学风、独到的理论见解和开阔的眼界深有体会。在她的眼中,王思治教授始终是一位严师,作为他的学生,是值得幸运和荣耀的。

王思治教授的另一位学生、高翔社长兼总编辑始终铭记王思治教授的体贴与关心。他谈及王思治教授的学术成就时,认为他在所涉足的每一个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尤其是倡导把明清历史置于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体现了一位清史学者的高瞻远瞩。

王思治教授于1953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教研室研究生班,1956年2月留校任教,长期担任尚钺先生的学术助手。其后转攻清史,1983年被聘任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1986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作为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的学术带头人,王思治教授曾长期兼任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位委员会委员、清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从其入学到离世,整整五十九年,他从未离开历史专业,更将后半生的心血倾注于清史研究。即使最后一次病重住院,仍念念不忘其即将完成的手稿。

王思治教授于3月13日下午2点40分不幸逝世后,程天权书记、陈雨露校长、袁卫常务副校长,以及校长助理刘向兵、郭洪林等曾多次探望和慰问其家属。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历史研究》编辑部,故宫博物院宫廷史研究中心,湖北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辽宁大学等兄弟单位先后发来唁电,对王思治教授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对他崇高的人格、精深的学问和诲人不倦的师德表示敬仰。

(编辑:维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