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工作座谈会召开。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人民大学第22届、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全体成员参加会议。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胡百精主持会议。
靳诺对学校研究生支教团工作表示高度肯定,并代表学校向现已完成支教的第22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致以亲切问候,赞扬他们用辛勤付出擦亮了人大人服务地方发展的“金字招牌”,真正做到了“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真正体现了“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的担当。
靳诺向刚刚奔赴一线的新一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提出三点希望:一是要不忘初心,要始终牢记自己为什么出发,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理解教育扶贫事业,在支教中学的三尺讲台上,保持“人生能有几回搏,誓把青春许家国”的奋进姿态和蓬勃朝气,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之中;二是要接续奋斗,认真讲好每一堂课、改好每一份作业、组织好每一次活动、教好每一个学生,在教育的点点滴滴中见精神,让志愿青春在西部绽放绚丽之花;三是要为人师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行得稳、立得正、站得直,带头践行并引导学生们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刷好人生的“底色”。
校团委负责人杨子强用“焕然一新”“铺路架桥”“沉淀积累”“再接再厉”四个关键词总结了过去一年研究生支教团工作取得的成绩,汇报了团学战线在新征程上支持研究生支教团工作的主要举措。
座谈会上,中国人民大学第22届研究生支教团总团长、兰坪服务团团长杨明聪汇报了过去一年支教团整体工作情况;塔城服务团团长李建蓬、荣县服务团团长张志立、江安服务团团长杨梓岩、兰坪服务团成员吴雅怡分别分享了在各自服务地的思考感悟;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总团长、兰坪服务团团长赵天阳作了表态发言。
杨明聪从时代使命和人大使命两个层面,分享了支教团工作经验。他表示,研究生支教团应在支教过程中把握时代特征,对时代最迫切的教育需求做出最及时的回应,也应着眼当地、发展自身,“先当学生、后当老师,既当学生、又当老师”,在脚踏实地中育人育己。作为人大学子,更应明白“人大梦”的内涵,将圆梦之路铺设到支教孩子的脚下。
李建蓬介绍了塔城服务团 “一人一策,因材施教”“扶贫扶智,动力为先”“心灵沟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法,以实际案例讲述人大志愿者在西北边陲立下的志向、写下的目标、做出的实绩。他表示,支教一年,在教书育人之外,他们看到的还有当地老师的坚持、基层干警的守护、扶贫干部的勤劳,“责任是多年如一日的敬业坚持,使命是只把他乡作故乡的奉献担当。”
张志立表示,荣县服务团在人民大学首任校长吴玉章先生的故乡,做着最勤恳的事,也受到最深入人心的鼓舞。他介绍,自2010年以来,中国人民大学连续12年先后选派83名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赴荣县开展扶贫支教等工作,在扶贫扶志、志愿服务、校地合作等多个领域贡献力量,“扶智扶志”并举、弘扬奉献精神、搭建沟通桥梁是他们坚定的工作方针。
杨梓岩从支教团初到江安说起,分享了志愿者们下地割稻、探访贫困户、同留守儿童一起过中秋和教学中众多有趣的故事,他对学校对研究生支教团在生活保障、教学工作方面提供的支持表示感谢,对学校给支教团的重任作出回应。2021年高考,江安服务团任教的江安中学有3名优秀学子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就在昨天,我和他们突然从师生变成了同学”,言语中表达的是对这段支教时光的自豪。
吴雅怡讲述了“一所学校”“一堂课”“一群人”“一份感动”的生动故事,表现了兰坪当地学校从“相对落后”到“设施完善”的巨大转变,表现了当地学生对走出大山、眼观世界的渴望,表现了当地教师勤勉、执着、奋进的扶贫身姿,表现了当地居民最朴素的民族文化和人文情感。
赵天阳代表中国人民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全体成员,明确了在国家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下,支教团所肩负的光荣使命。她介绍了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赴支教地一个月以来的工作情况,并表示,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将始终做爱国爱民的中国青年、实学实干的支教老师、不断创新创造的人大学子。
(时任教育部部长的陈宝生同志看望慰问兰坪服务团)
(朱信凯副校长出席兰坪县民族中学第六届“人大班”开班仪式并授课)
(靳诺书记致信祝贺新疆塔城首届“人大班”开班)
(孟宪实教授在荣县玉章中学“都来读书”活动上授课)
(江安服务团志愿者为2021年高考学子助力送考)
据了解,中国人民大学是全国首批组建研究生支教团的高校之一,自1999年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启动以来,已连续组建23届支教团,共派出志愿者390名,先后在9个省份、12个地区开展扶贫支教工作。
过去一年,第22届研究生支教团在多年来不懈努力的基础上,打造了一个以“人大梦·西部情”为核心品牌的阶梯型支教团特色公益项目体系;以教育与受教同行,育才与育人并举为理念,形成了依托学校资源、发挥地方特色、运用自身优势的三股教育扶贫合力,开拓了课堂教学、校园成长、地区实践、域外游学四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实施了“西部未来领袖计划·人大班”“优秀青少年游学项目”“沧江讲述文化沙龙”“基层团支部共建活动”“玉兰花开成长辅导”等五个特色公益项目,扎根中国大地、服务西部社会。在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衔接之际,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将继续按照“地方所需,人大所能”的原则,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的优势,深入探索新形式下西部地区教育扶贫的青年路径,为接续点亮大学梦、人生梦、西部梦作出更多贡献。
(责任编辑:丁悦)
人大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人民大学新闻中心 Email:news@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