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晚,法学院2021级“开学第一课”举行,课程以线上直播的方式同步进行。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兼法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王轶主讲“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第一讲,为法学院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
王轶从习近平法治思想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出发,对习近平法治思想核心要义“十一个坚持”及其内在逻辑展开分析。
王轶介绍了2020年在中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的两件大事。第一,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第二,2020年11月16-17日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习近平法治思想”,强调要全面准确学习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切实在全面依法治国各项工作中加以落实。
王轶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和内在逻辑两个方面谈了学习心得与体会。他强调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历史地位,指出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纲领。习近平法治思想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王轶带领新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核心要义,围绕全面依法治国的核心话题,从“怎么看”和“怎么办”的角度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王轶表示,“怎么看”首先回答了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是什么,继而回答了为什么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这样的目标是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针对“怎么办”的问题,王轶从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力量、根本宗旨、方向道路、首要任务、工作布局、重要环节、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的关系、工作队伍和工作关键等方面进行了阐释,同时密切结合民法典颁布和实施的全过程,列举了许多具体事例来佐证和说明,诠释了民法典的颁布和实施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动实践。
2021级法学本科生二班黄江月表示,“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开学第一课”让大家对“十一个坚持”等有了深入的理解,更激励同学们为成为“国民表率、社会栋梁”而努力奋斗。
正值第37个教师节,授课结束后,同学们用掌声向王轶致以节日祝福。
“开学第一课”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21级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环节。今年的新生入学教育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史学习教育为基础,旨在引领新生坚定理想信念,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赶考之路上,书写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青春答卷。
(责任编辑:杨钰晴)
人大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人民大学新闻中心 Email:news@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