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安全交叉学科平台、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共同主办的“国家安全论坛2021:总体国家安全观与新时代中国国家安全”研讨会召开。
来自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军事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国防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船舶集团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汉卫国际安全护卫有限公司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等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7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论坛。除主题演讲和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论坛外,大会还设立了“国家安全思想与理论”“国家安全战略与政策”“经济发展与国家安全”“网络空间安全”“海外利益安全”等五个分论坛,与专家学者就上述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大会同时举行了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安全交叉学科平台揭牌仪式。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水泉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他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向与会领导和专家学者表示感谢。郑水泉指出,以习近平总书记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引,中国人民大学高度重视,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开展国家安全研究,并且充分利用本校优势学术资源参与国家安全学科建设。他认为,建设全新的一级学科——国家安全学,需要在中央和有关部门的指导下,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国家安全论坛的举办能够为继续推动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和加强国家安全研究提供博采众长、共谋发展的平台。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杨光斌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辞。他表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致力于政治学理论和国际问题研究,直接或间接与国家安全相关,与国家安全学这一交叉学科高度契合。国家安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学科门类齐全,有九个二级学科和世界经济专业,在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海外利益安全等领域为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打下一定基础。他表示,国际关系学院将更加面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国家安全研究,推进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他代表学院感谢各位嘉宾对学院的大力支持。
论坛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国家安全交叉学科平台首席专家黄大慧主持。
开幕式后,举行了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安全交叉学科平台揭牌仪式,并由黄大慧介绍平台建设情况。他表示,中国人民大学高度重视国家安全学科建设和国家安全研究。在学校“十四五”建设方案中强调加快国家安全学建设。今年4月,在学校层面专门设立了国家安全交叉学科平台,在资源配置和人才培养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该平台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整合校内相关院系优势资源,实现政治学、法学、公共管理、经济学以及信息、统计大数据等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推进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加强国家安全领域研究。黄大慧认为,国家安全交叉学科平台将重点培育和打造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海外利益安全和网络安全等学科领域。
郑水泉,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章百家,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周力,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袁鹏,杨光斌,中国人民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杨东,黄大慧为国家安全交叉学科平台揭牌。
在主题演讲环节,章百家表示,新时代我国国家安全面临诸多挑战,且这一局面将至少持续一段时间。随后,他逐一分析了当前影响我国国家安全的五项因素,包括国际秩序背景、中国国内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全球化及其退潮的影响、国际竞争加剧和中国快速崛起带来的国际冲击等。章百家表示,研究总体国家安全观时需对中国自身情况形成实事求是的评价,认识到新兴大国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周力在演讲中分析了“安全”的概念,认为当代社会的安全是开放、不断延伸的领域。一国的安全稳定与世界和平密切相关,安全和发展也如影随形、相互依赖。他还简要回顾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发展完善的过程,并就如何在外交实践中更有针对性、前瞻性地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建议。
袁鹏介绍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发展演变的历程,并表示总体国家安全观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丰富和发展。他表示,中国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也呼唤国家安全学学科的发展。通过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能够加强我国基础研究,补足安全短板。此外,他还就学科建设中平台主体功能、教材编撰和人才培养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时殷弘分析了拜登政府从阿富汗撤军后的对华态势改变。他表示,拜登政府从阿富汗撤军后,此前趋于紧张的对华态势有所缓解,其原因包括拜登政府面临的国内政治困难、财政资源有限及对爆发军事冲突的担忧等。但是,美国战略军事方向依然集中于印太地区,并且在军事、科技、贸易和意识形态方面依然不承认中国其核心诉求,对中国仍有较大挑战。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黄嘉树在分析台海局势时,认为尽管当前面临相当多的挑战,但也出现了可在未来促进和平统一的四大亮点:一是大陆明确将问题解决措施建立在自身力量发展上,明确两岸统一政策和决心;二是美国从阿富汗撤军的狼狈状况使美国支持的可靠性降低;三是今年国民党主席改选中候选人重提“九二共识”;四是岛内民意出现微妙变化,较年轻一代对大陆的向往增强。黄嘉树表示,统一的任务依然艰巨,应保持定力,应对更严峻的斗争。
主题演讲环节由中杨光斌主持。
当天下午,大会举行了各分论坛研讨。分论坛一以“国家安全思想与理论”为题,探讨了当代国家安全的内涵、国家主权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国家安全思想及意义、国家安全学人才培养等相关问题。
分论坛二以“国家安全战略与政策”为题,具体围绕“战略与周边安全”和“军备竞赛与管控”两个方面展开研讨。与会专家讨论了中国国土与周边安全的历史问题与战略、中美战略博弈、军备竞赛的理论与管控等问题。
分论坛三以“经济发展与国家安全”为题,探讨了国家与市场的关系、中美贸易争端、国内能源供应链紧张、科技价值链的优势地位等问题。与会专家表示应该将经济学与政治学进行交叉互鉴,积极打破学科壁垒,为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广泛的方法与视野。
分论坛四以“网络空间安全”为切入点,探讨了网络空间新环境下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网络空间的治理、隐私保护、数字货币、人工智能等议题。论坛中,专家表示维护国家网络文化安全任务艰巨,需要增强国家网络文化实力。
分论坛五以“海外利益安全”为题。与会专家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国际组织面临的安全挑战与合作、海外华人华侨与国家安全的关系、海外安全风险、海外利益保护的措施等问题。
分论坛结束后,在主会场举行了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论坛。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教授唐永胜、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部主任李文良、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于铁军进行专题发言。
唐永胜认为,国家安全学科总体上是在国家层面的推动下才得以设立的。他表示,总体来看目前学术积累应该进一步强化,尤其是国家安全思想和理论、国家安全战略以及国家安全治理三个重要方向上。国家安全学应该聚焦一些重大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应该在国家安全的宏观层面,在大战略层面加强思考和研究。他表示,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安全交叉学科平台的设立,为推进国家安全领域的研究,推进学科建设,创造了更好的平台、更好的机会。
李文良主要探讨了国家安全学理论构建的新途径,并就国家安全学的内核与外延进行了界定。他认为,国家安全学是研究国家安全问题及与之相关联的国家安全现象及规律的学科,和其他以各自单一领域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不同,横向延伸的国家安全学与纵向延伸的其他学科在国家安全问题这一节点上自然形成交叉学科。他表示,随着学科的逐渐成熟,国家安全学有发展为学科门类的可能。
于铁军认为目前国家安全学在高校层面面临的任务是如何具体落实。他介绍了国家安全概念的演变及外国国家安全教育和研究的相关经验和教训,并结合北京大学国家安全学科建设的情况,提出当前国家安全学建设的许多具体问题,包括学科体系、课程设置、考核标准、就业方向等。
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翟东升主持。
在闭幕式上,黄大慧进行了简要的总结。他表示,在国家安全学交叉学科诞生之际,中国人民大学设立了国家安全交叉学科平台,并很快创设和举行了首届国家安全论坛。首届国家安全论坛的设计依照国家安全学学科方向和领域,并结合中国人民大学较强的学科优势和研究积累。来自政府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多个部门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席此次论坛,涉及政治学、公共管理、军事学、经济学、法学、公安学、信息工程、统计大数据等多个学科专业,从工作背景和专业领域都体现了国家安全学交叉融合的特征。黄大慧表示,国家安全学科建设需要多方努力,共同推动和建设。中国人民大学将充分利用新设的国家安全交叉学科平台,充分整合校内相关优势资源,加快国家安全学建设,大力开展国家安全研究。今后,将继续举办国家安全论坛,为学科建设、国家安全研究提供一个相互交流、集思广益的平台,并且将继续加强与相关高校、机关和企业的合作。
(责任编辑:陈蓦然、姜彬涛)
人大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人民大学新闻中心 Email:news@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