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下午,国际文化交流学院2021级硕士生入学教育暨师生座谈会在苏州校区举办。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兼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杜鹏出席座谈。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党总支书记杨燕萍、国际交流处副处长兼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院长李贞实、苏州校区学生事务部主任朱婷、新生班主任以及2021级汉硕全体新生参加座谈。座谈会由杨燕萍主持。
杜鹏对2021级汉硕新生来到中国人民大学学习表示欢迎。他指出,中国人民大学的对外汉语教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成立整合了学校相关资源,旨在更好地培养汉教专业人才,研究推广中国文化,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希望同学们在校期间充分利用中国人民大学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的学科优势充实自己,拓展知识的范围和能力的边界,勤学善思,学有所成。
杨燕萍以《“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中国人民大学独特的历史与贡献》为题作了专题讲座,从“独特的历史”“独特的关怀”“独特的贡献”“人大的校友”四个方面介绍了校史校情,希望同学们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成为一名合格的人大人。
李贞实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目前承建的8所孔子学院的情况,针对汉硕学生的关切,细致地讲解了学校选派汉语教师志愿者的条件、流程、待遇、工作量及2022年的需求,鼓励同学们通过担任志愿者、参加校际交换项目等活动提升专业能力、拓展国际视野。
朱婷对汉硕学生一直以来在苏州校区的团学活动中发挥的积极作用表示肯定。她表示,苏州校区将会在班团建设、学生活动、就业指导等方面与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通力合作,努力为汉硕同学们提供一个“温暖的家”。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驻苏州汉硕专业负责人、教授陈默代表任课教师发言。她带领同学们思考“我将往何处去”“我将成为谁”,探讨“谁是聪明的人”“谁是强大的人”“谁是富有的人”,希望同学们每一天都能努力工作、开心生活。
同学们就升学指导、实习推荐、就业指导、出国交换及第三学年赴中关村校区学习等问题与老师们进行了交流。
杨燕萍对苏州校区在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延伸办学过程中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希望同学们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不负时代,在中国人民大学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三年。
(责任编辑:杨钰晴)
人大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人民大学新闻中心 Email:news@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