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人大主页 数字人大 校长信箱 广角 部处 院系 校园 校务 交流 学者 学生 学术
返回首页
您的位置:人大新闻网>人大要闻
度量中国发展现状 解读中国发展问题 中国发展指数(RCDI)2011发布
2011-12-26 20:11:37
10,413 次浏览
来源:人大新闻网
编辑:人大新闻网

12月23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NSRC)向社会公开发布中国发展指数(RCDI2011)主要结果,这是学校第6次向社会公开发布指数编制结果。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教授出席发布会并致辞。

中国发展指数研究课题组负责人、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袁卫教授主持发布会。

陈雨露校长在致辞中指出,作为中国人民大学“三大发布”之一,中国发展指数(RCDI)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学术界提供了测量中国发展的科学方法,为政府提供了评价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决策参考,为社会公众提供了客观了解中国发展现状的窗口。

陈雨露校长表示,通过中国发展指数研究,以量化的科学视角评估中国发展水平,可从中发现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希望通过中国发展指数项目的研究,引导社会广泛认识到,发展不仅仅是经济收益和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而应该是一个全面的进步;希望国家和社会共同推动中国的良性发展,认真审视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让中国真正实现健康、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让中国的发展真正惠及民众,造福于民。

会上,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彭非教授代表课题组做中国发展指数(RCDI2011)主报告,介绍了中国发展指数2011的编制理念、结构、特点以及课题组的若干思考。

报告对2010年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中国发展指数”总指数及四个分指数(健康、教育、生活水平、社会环境)进行了测算和排序,并对过去七年各省区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发展指数(2011)继续保持增长,与去年相比,31个省区健康指数、教育指数和生活水平指数的排序变化均不大,总指数位列前三位的城市为北京、上海、天津;中国发展指数年增长率显示,31个省区全部呈正增长态势,说明我国社会经济综合发展近年来稳定上升;2005-2011年,中国发展指数的区域差异始终存在并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其原因是生活水平指数的区域差异较高且逐年扩大,从而导致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逐步扩大,而社会环境指数的区域差异最小且多年来保持稳定;另据聚类分析结果显示,31个省区社会经济地理分四大板块的格局基本未变。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教授、环境学院院长马中教授、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教授、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李路路教授,美国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区首席代表邹骥教授,国家行政学院祁述裕教授先后就“经济结构的变化趋势分析:降速转轨的关键点”、“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人口结构的区域差异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社会不平等报告:来自CGSS的证明”、“德班世界气候大会报告”、“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展望” 等做了深度分析与解读,并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与思考。

与会专家指出,纵观中国发展指数2011,节能减排成效明显,绿色生产任重道远;三产比重整体下滑,危机呼唤实体经济升级;消费物价指数(CPI)推涨恩格尔系数,部分地区生活水平下降等问题需引起特别关注。

课题组根据指数研究提出,GDP崇拜所导致的拜金主义不仅会对经济领域产生负面影响,导致自然环境的破坏,还会对社会领域产生负面影响;政府应该逐渐弱化经济发展执行者和设计师的角色,避免由于过于强调GDP政绩指标,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盲目上马高消耗高污染项目;政府需要加强社会服务与监管职能,在食品安全标准、工业生产标准、环境污染标准、工业排放标准等方面加强立法与监督,为经济的健康发展打造一个良性的发展空间。

“中国发展指数”是中国人民大学三大发布之一,自2007年起每年定期发布,这项研究由中国人民大学跨学科、跨院系的综合性科研机构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承担,并获得了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支持,为合理度量我国综合发展水平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来自学校统计学院、社会与人口学院、经济学院、环境学院的专家学者以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学生代表参加发布会。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与会报道。

相关链接: [新浪]图文直播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发展指数发布暨研讨会专题

[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发展指数”关注经济和谐增长

(编辑 杨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