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外国语学院“词与世界”第十届研究生学术论坛在线上举办。该学术论坛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术交流为目的,以跨语种跨边界为特点,是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培养的一项重要学术活动。自2011年起,论坛已举办九届,成为外语界师生思维激荡、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第十届研究生论坛于今年10月发出征稿通知,共收到500多份投稿,经过层层筛选,11月28日公布入选结果,共159篇论文入选,其中,校外投稿110篇,校内投稿49篇,涵盖英、俄、日、德、法五个语种,共计博士生论文46篇,非通用语种方向论文68篇,英语语言文学各方向论文91篇。
本届论坛以线上会议形式举行,共设置主会场及17个分会场,来自各语种语言学、文学、翻译和文化四大方向的159名研究生们分享了他们的学术成果。论坛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杜鹏作开幕式致辞,日本成城大学教授陈力卫、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周铭作主旨发言。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等高校学生参与论坛。论坛由2020级博士生任贺贺、2021级硕士生刘璐主持。
杜鹏向此次参会的各位老师和同学表示欢迎,他鼓励同学们通过参加论坛了解外语学科前沿、结交志同道合的学术伙伴,为今后的学习研究打下坚实基础。杜鹏祝愿同学们都能有所收获,把本次论坛作为一个新的起点,在学术研究的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开幕式致辞后,大家一起观看外国语学院研究生论坛十周年纪念视频,并回顾了论坛十年来的光辉历程。
陈力卫发表了题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谈论文的写法》的发言,阐述了论文构思阶段选题的难度和重要性,并结合自身学术经历,以日语翻译研究为例,从语言学的角度阐述了在外语研究中如何学会发现问题、并真正解决问题,呼吁大家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力求做到在前人基础上“添一块砖,加一片瓦”,展现自己的独到之处。
周铭以文学文本研究为例,从“如何在阅读文本中找到切入点”“如何在学术研究中进行观点创新”这两个问题出发,阐释了何为文学研究中的敏感力、迁移力,以及培养这两种能力对学术研究的重要性;并通过对各类作家与作品的深入解读,带领同学们从不同角度向文学文本进行迁移,对文本进行重现、修正、想象,从而深度理解作品,最终达到生活与文本之间的相互迁移。
当日上午,论坛主会场共有来自世界56所高校的159名硕博研究生参会。其中,中国人民大学博士任贺贺、王梦溪,清华大学博士李国辉,南开大学博士吴静之分别宣读了自己的论文。四位同学的发言涵盖了英、日、俄三个语言专业以及文学、语言学两个方向。每位同学发言结束后,教授陈世丹、李铭敬、杨敏、陈方作为点评教师针对其论文和发言内容进行点评,肯定了同学们各自的优势和闪光点,也给出了专业具体的建议和指导。
当日下午,论坛根据语种和方向共设17个分会场,参会同学于各自的分会场进行论文宣读,各会场的点评教师对同学的发言逐一点评并提出建议。各分会场评选出1-3位“专业之星”。
当天下午,颁奖仪式与闭幕式举行。
在颁奖仪式中,陈方在线上宣读29位“专业之星”以及4位“学术之星”论文奖获奖名单。
陈方作大会闭幕式致辞。她向各位老师十年来对论坛的悉心指导与付出致以感谢,并表示,十年来,论坛始终保持初心,致力于为同学们提供一个学习交流、展示自我的平台。陈方肯定了同学们在论坛中的表现,并向各位参会师生以及承办本届论坛的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和会务组所有工作人员致以感谢,她表示希望参会同学们牢记论坛“词与世界”这一主题,积极发扬自己的外语优势,不断吸纳各国的优秀文化与知识,时刻与世界的最新发展保持同步。
会后,与会老师和同学都对本届论坛作出高度评价,大家纷纷表示,此次论坛促进了各高校外国语学院师生间跨校、跨院系的交流探讨,为拓宽学术创新领域、提升学术创新能力、了解学术前沿探究搭建了高质量、高水平的平台。
(责任编辑:徐小婷 刘晓阳)
人大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人民大学新闻中心 Email:news@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