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九寒天里,盼得百病清。转眼间,2021年的日历只剩薄薄数页,我们又度过了携手抗疫的一年。这一年,我们众志成城、加强防护;这一年,我们积极抗疫、接种疫苗。温暖背后,离不开他们冲锋一线,顽强抗疫;离不开他们投身志愿,贡献力量;离不开他们坚守岗位,默默守候。今天,一起聆听他们的抗疫故事。
一、医疗健康放心呵护
用心呵护每一位人大人的身体健康——校医院医护人员
疫情期间,感冒、发烧等症状被高度关注,老师与同学们去校医院开药也难免不便。校医院的牛红丽大夫表示,每次遇到这种情况都要反复给师生解释,关于开药的问题,要根据卫健委政策的调整及具体病情。按照北京市疫情防控要求,退热药不能开,新冠疫情相关的急性期症状校医院(一级医院)不能接诊。但校医院会最大程度上为大家提供便利。老师和同学们若具有典型症状,比如咽痛等,校医院还是会建议到海淀医院等做检查,以确保大家的健康。
校医院也为人大的居民们提供送医送药的服务,特别是对于行动不便的退休教师等,校医院会贴心地提供上门服务,如测血压血糖、说明用药情况等,形成了自身的服务团队。除此之外,校医院还适时增加义诊,目前每周三中午在北区食堂为大家提供更便捷的医疗问询渠道,这种模式的针对性更强,教职工进餐时能顺便解决医疗相关问题。另外医院一楼大厅每月第一个周三下午有开放日活动,医院多科室、多部门参与,解决师生医疗相关各种问题的同时,也更能保证大家的健康。牛红丽大夫表示,这些服务的提供往往在校医院医生们工作外的时间,因为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健康。为了更好地抗击疫情,保护自身和他人健康,校医院积极呼吁各位人大人加强锻炼,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疫情防控期间,出于安全考虑,出现发热等症状的同学会被集中隔离在“小白楼”,难免会有一些同学产生恐惧心理,非常抵触隔离。
实际上,小白楼的隔离生活充满温暖,同学们单人单间住宿,不影响学习与生活。隔离点每天按时为同学们进行测温,恢复正常之后即可解除隔离。此外,医生们还建有专门的负责群,有医疗方面的问题和需求可以及时在群里提出,医生们会尽量为隔离期间的老师和同学提供方便。
学校师生员工身体健康的“守护者”——疫苗接种
汤欣是中国人民大学校医院副院长,主要负责医院医疗工作、医院感染防控管理工作。从年初接到上级部门要求接种新冠疫苗任务以来,校医院便一直在筹备为全校师生接种新冠疫苗的计划。然而,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是近年来由校医院牵头承办的最大规模的全校性活动,没有新冠疫苗的接种经验,没有大型活动的组织经验,一切从零开始。汤欣和校医院的同事们通过不断摸索,提出设计方案,向其他高校学习,与学校其他部门沟通协调,与海淀卫健委、海淀疾控、海淀街道等政府部门沟通,探索出了一套适合学校的工作模式和方法。
疫苗接种工作难点在于如何让同学们了解疫苗、主动去接种疫苗。校医院通过医院公众号、宣传栏等进行科普宣传,印制并向全体师生发放新冠疫苗接种告知书,与学工部、教工部等部门联动,深入院系开展了7场线下的科普宣传和咨询答疑。“我至今都记得为了一下午5场对全校师生的动员答疑,反复斟酌每句话,甚至做梦都是在讲课”。为了向同学们宣传接种疫苗的必要性,汤欣不断修改完善对全校师生动员答疑的讲话稿,反复练习。“通过我们的宣讲,疫苗接种的报名人数不断增加,我感到非常欣慰”。在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汤欣和校医院的同事们始终坚持在最前线,成为了学校师生员工身体健康的“守护者”。
提供暖心、舒适的校园隔离服务——校内健康观察点
疫情总是反复无常,各种境外交流学习项目也不免受到影响。同学们需要离境学习,却担心返校后的学习生活。对于同学们的顾虑,学校的健康观察点提供了解决方案。
在2020年疫情初期时,后勤集团国际公寓部综合考虑了各楼宇的独立性、设施配置和管控难度等实际情况,在校内设立健康观察区,还成立了健康观察区应急工作小组。到了2020年9月22日,健康观察区正式启用为健康观察点,主要负责境外返校的国内学生的集中健康观察住宿保障工作。截至2021年10月,健康观察点累计完成了223名入境或中高风险区旅居史学生的健康观察任务。
为了照顾好健康观察点的每一位学生,观察点提供了许多暖心服务。应急工作组成立专群,积极协调、快速反应,妥善安置境外返京学生。工作人员坚持每天打扫、消杀通风,保持随时入住标准,并制订了应急预案和工作流程,一定给同学们提供健康卫生的环境。
为保证健康观察学生能够正常参加选调生、国家公务员考试,工作人员积极想办法,选定空间和照明都合适的二层中厅作为临时考场,并在第一时间布置好现场。健康观察点的工作人员会考虑大家的特殊情况,照顾同学们的特殊需求,尽力保障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不受影响,给同学们安排舒适安全的学习和考试环境。
相比起同学们短期的健康观察生活,工作人员穿着防护服长期坚守在健康观察点,一如既往地为同学们提供贴心服务。陈春英、孟淑英和董小平就是其中三位,每当疫情发生,她们都会随同健康观察人员一同住进观察点,直至观察期结束。
夏日,三位员工身着严密的防护服、护目镜,佩戴口罩,身背沉重的喷雾器,拿着抹布,楼上楼下,定时定点做着消杀工作。除此之外,住宿接待、卫生清洁、垃圾储运、核酸检测、给观察师生们送餐送物也少不了她们。一天的忙碌结束后,她们的衣物几乎都被汗水浸透,脸上也被口罩勒出了红痕,但她们毫无怨言,她们觉得自己累些不要紧,校园的安全最重要。
11月北京迎来了第一场大雪,凛凛寒冬,她们担心每天送到观察点的饭菜太凉,同学们吃了会身体不舒服,她们便将饭菜逐一放进微波加热后,再送至各个房间门口。等她们全部送完后,自己的饭菜其实早已凉透,但她们早已把同学们当作自己的孩子,“我们不觉得累,也不觉得苦”。
二、疫情防控秩序井然
“云”会议、“云”面试、“云”毕业——线上教学网络部署
“疫情暴发后,部分校内常规业务改为线上举行,例如线上教学、远程会议、远程面试等,师生教学科研中对网络需求越来越多,对网络的可靠性和实时性也带来更高要求和挑战”,信息技术中心网络管理部肖漫漫介绍道。
2020年3-5月,受疫情影响,研究生院常规研究生招生复试、毕业论文答辩全部改为线上举行。特别是人文楼教学工作网络保障,临危受命的肖漫漫和部门同事一起认真研判,在接到通知当天确定工作方案,连夜配置并更换了楼内12台交换机,确保了人文楼各学院线上研究生复试工作的顺利进行。 2020年6月以来,云端毕业典礼和开学典礼均为全程网络直播,肖漫漫和部门成员加班加点完成了典礼现场临时网络部署和现场网络保障的工作。
而在学校建设视频会议系统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小的挑战。在几天的时间内针对规划的41间会议室逐一现场勘测并制定施工方案,施工过程中每天早上7:30到达现场,在深夜10点施工完毕后,肖漫漫和同事仍要调试核心设备和审核次日会场的施工方案。在11天紧锣密鼓的加班加点后,完成了会议室视频会议终端的部署和安装调试工作,保障了疫情期间全校各类视频会议的按时、顺利召开。
保证全校各单位防疫工作全覆盖——疫情防控工作组成员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学工部作为学生疫情防控工作的主责部门之一,一直冲锋在战疫最前线。胡三强是学工部疫情防控专班的一名成员,根据任务分工,他主要负责全校学生流调筛查、信息报送、组织学生进行核酸检测、疫苗接种及各类应急处置工作。近两年来,他全天候保持工作状态,随时关注全国各地疫情形势变化,及时划定疫情防控重点区域和发布相关学生情况排查通知;从上报疫情防控数据、安排核酸检测和接送学生前往学校健康监测点,每一件工作他都严格按照要求做实做细。2021年以来,他累计协助起草发布了学生疫情防控政策性通知20余份,开展流调排查上百次,对多达6000人次的学生开展分类处置。
“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我们每名学工人都将慎终如始,再接再厉,继续发扬学工系统的优良作风,有温度地做好学生管理服务工作”,他分享道。他精心谋划组织,多次参与拟写秋季学期学生返乡核酸检测、春季学期校内集中核酸检测和新冠疫苗学生接种工作方案,设计现场流程,参与布置现场,协调组织上百名志愿者参与服务保障,他用心用情,坚持在筑牢学校防疫长城任务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截至目前,已组织开展10余轮学生校内新冠疫苗第一、第二针接种,3轮加强针疫苗接种。
环境学院团委书记于媛负责学生疫情防控工作已经近2年时间。秉持“关爱学生、贴近学生”的原则,她充分利用学院移动办公平台,和全体学生保持及时联系,坚持防疫工作全天候不停摆和学院工作正常有序开展。用心、扎实、细致做好疫情防控管理工作。
2020年的毕业季注定难忘。由于疫情防控的要求,许多毕业年级学生无法回到学校办理相关离校手续。作为全校毕业行李打包试点单位的专职辅导员,于媛细致梳理毕业工作台账,帮助学生办理各项毕业手续,并与学院老师一同,与每一位毕业生充分沟通,做好行李打包,确保行李安置“一人一策”,“我们主动排查同学们面临的特殊困境,帮助学生解决就业困难、经济困难,关心学生身心健康,确保学生支持有力度、有温度。”
黄昊作为学院专职辅导员参与到学校疫情防控工作中,和全院师生一同为筑起学校疫情防控长城贡献力量。“我深刻体会到,校园疫情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每个人都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才能保证大家的安全。”
日常工作中,黄昊负责每日信息数据的整理和疫情防控通打卡统计,按照要求完成进出校审批和重点地区旅居史排查,把握好细节,在紧急情况发生时做到及时有效应对。无论是深夜的陪诊还是凌晨的电话,他都始终和学院、班主任、老师们一起,随时为同学们排忧解难,帮助大家安心、健康地在校园学习生活;突发情况随时待命,同学们有求职就业、考试升学等特殊需求时,一事一议,一人一策,积极保持交流,为同学们的成长成才提供助力。
教职工疫情防控工作同样也是学校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委教师工作部的张时坤老师自疫情暴发以来,就一直坚守在教职工疫情防控工作的第一线,全程参与了教职工疫情防控工作。
信息报送、疫情排查、出返京审批、政策制订、政策答疑、疫苗接种、宣传教育、应急处理……这些都是张时坤和党委教师工作部其他同事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的日常。2021年以来,起草发布了教职工疫情防控政策性通知22份,大小通知每日及时发布、及时更新;组织进行教职工疫情排查100余次,做到“及时排查、应排尽排”;坚持“零报告”“日报告”制度,每日向上级部门报告教职工疫情防控相关数据;在教职工疫苗接种工作中,协同校医院,联动各单位细化工作流程、精准到人、逐一沟通,做好教职工疫苗接种动员工作,截至目前,已组织开展12轮教职工校内集中第一、二针疫苗接种,3轮加强针疫苗接种,第4轮加强针接种工作也在积极筹备中。
疫情防控常态化以来,党委教师工作部同学校各单位、各学院联动,积累总结了一套教职工疫情防控的常规应对举措,并针对疫情防控突发情况对防疫举措灵活调整。“教职工疫情防控工作需要各方的沟通和协调,各单位对教职工疫情防控工作的扎实落实、广大教职工的理解和配合,都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完善疫情防控的工作,筑牢学校疫情防控的教职工防线。”张时坤这样说道。
洪荞老师作为法学院疫情防控工作组成员,自疫情发生以来一直负责全院教职工防控事务,具体承担学院教工200余人的防控信息日报、防控信息传递、防控数据统计、疫苗接种,以及校内外人员进出校报备等事务。在做好大量信息传递与解释工作的同时,理顺、建立最有效的沟通和信息反馈机制。疫情防控常态化以来,她零差错完成近700天的日报、近100次的急报、近7000人次的校外人员入校报备、200余人的疫苗接种工作和日常大量疫情防控信息咨询、问询。
商学院的金雪艳老师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守护学校的防疫战线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她作为学院防疫工作的总联络人,负责统筹全院教职员工的防疫工作,传达落实防疫政策、处理应急情况、汇总上报各类疫情排查数据、统筹管理防疫物资等。疫情防控以来,她协调召开学院防疫专班会51次,建立健全从个人到部门学系最后到全院的疫情防控组织体系和应急反应机制,做到全院防疫工作全覆盖,保障防疫工作顺利进行。“至今难以忘记无数个周末、甚至是深夜,一项项数据逐一核对,一个个电话、微信联系有疑问的老师,一次次向老师们解释、强调学校的疫情防控政策。无论走到哪里,学院防疫数据信息台账就带到哪里,我成了名副其实的‘大表姐’”,她介绍道。
三、热心志愿从我做起
“疫情期间要为我的家做点事儿”——热心志愿者
“‘送去来自人大的第一个微笑’,这是我们对所有新生的一份承诺,更是我们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疫情防控迎新志愿者林泽玮同学这样说道。今年秋季学期,近9000名新生几乎全部集中于两天内来京报到。为了把健康筛查“关口前移”,同时让每一位新生感受到来自学校的温暖与关怀,校团委组织近800名志愿者开展2021年度迎新接站活动,除了583名在校内服务的志愿者外,还有208名志愿者前往北京站、北京南站、北京西站、北京朝阳站、大兴国际机场、首都国际机场等6个前端站点组成健康筛查的第一道“关口”。
从凌晨4点到下午5点,前端志愿者们披星光再出发、迎夕阳而归,共接到新生及家长近4000人。“虽然我们的‘微笑’被挡在了口罩之后,但我相信正如疫情无法阻挡跨越山河的脚步,口罩也不会隔断我们的情感,我们每个人都用自己的行动为新生送上来自人大的第一份温暖与关怀。”
魏孝仪同学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了多次学校组织的核酸检测、疫苗接种等疫情防控活动,承担了核酸检测现场疏导,疫苗接种现场调度,志愿者排班,志愿时数录入,协助校医院处理接种单等相关职责。“于我而言,这些都是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每次参与志愿活动都会有新的体验”,魏孝仪介绍道,“志愿者积极负责,各方面通力合作,这些都是我们疫情防控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因素。”
校医院热情友善的老师和医生们,世纪馆的协调限流的安保人员都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也切身感受到了学校对每一位学生的关怀。“上学期开学的两次核酸检测时,天气特别冷,但是志愿者一个班次就要在外面坚持三四个小时。学校给每个人准备了手套,旁边还有补给站,准备了小零食和红糖姜茶,时不时还有老师来慰问,这些都很暖心。”
学工部疫情防控工作小组学生骨干黄泽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已经接近一年了。从最开始简单协助维持核酸检测的秩序,到暑假期间全面参与疫情防控的各项工作,包括疫情防控信息排查、维持核酸检测现场、参与疫苗接种现场服务保障以及接送重点地区人员健康监测等工作。
“疫情防控工作是一项保底工作,最重要的就是不能出错”,据黄泽威介绍,每次疫情防控信息的排查工作都需要核对每一位同学上报的个人旅居信息及相关情况,细致核查相关行程来确定他们是否需要进行核酸检测和健康监测。
陆尚屹 (Jean-Yves Lavoie)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加拿大籍硕士研究生。2020年的春节他从山东返回北京后,在社区内进行了14天的居家观察,期间深切感受到了社区的温暖。“隔离过后的日子,我总是能看到社区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因为学校还没有开学,我也有空闲的时间。抱着为社区志愿者分担一些工作量的想法,我申请成为一名社区志愿者,协助防疫工作。”
第一天上岗,陆尚屹领到一件社区志愿者背心、一个红色袖标、一副手套、一支测温枪,社区工作人员还递给他热乎的包子。“志愿者工作并不难,但是很重要,因为这是一道健康防线,守得牢才可以保护小区居民,”陆尚屹说。大学在线教学开课之前,陆尚屹每周值3次班,每次两个小时。大学线上开课后,他就利用双休日来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坚持每周值2次班。
自从当了志愿者,陆尚屹逐渐找到了归属感,把社区当成了家。在志愿工作期间,他和其他志愿者们相处融洽,成了朋友。“最令我感动的是,大家因为疫情反而更加热心地相互帮助。”
“看到中国的疫情防控措施取得的显著成效,我相信中国一定会成功战胜疫情。我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向他人伸出援手,全人类团结一致,共同抗击疫情。”
四、校园安全坚强守护
全力维护进出校秩序——用心优化师生通行体验
作为学校保卫处的工作人员,王烁需要不断调试、优化进出校预约系统和快速身份核验测温设备,在保障学校的疫情防控政策精准实施的同时,维护进出校秩序,优化提升每位师生的通行体验。疫情防控常态化后,进出校人群数量逐渐增多,加上天气渐渐炎热,环境温度升高,校门刷脸闸机的测温模块面临着出现失准问题的风险,急需在外加装箱房和空调设备。在箱房设备连夜加装时,他全程带领施工队伍将校门测温通道、测温识别面板等设施设备安装调试好,避免闸机、面板等精密仪器受到磕碰等意外情况。
为保障预约系统和门口闸机的顺利联动,王烁通过多渠道及时收集师生对预约系统的意见建议,并时常与技术人员商讨制定优化方案。在汇总各单位意见和学生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多方综合考量后纳入优化方案。预约系统上线后,先后进行重大升级4次、微小调整20余次,共保障了全校310.8万人次预约、650.3万人次通行。疫情防控过程中,进出校系统也迎来了突发临时情况的考验,“记得2021年暑期,学校网络曾两次因校园停电而停止服务,我们制定了应急方案,开展保安员培训并驻场备勤,在微人大和预约系统无法提供正常服务的情况下保障校园安全和师生按规定顺利通行。”
24小时守好第一道防线——校园安保
进出校门的身份核验是校园安保工作的重中之重。人大各校门的每日行人流量约25000余人,工作日机动车流5600余辆,保安们的工作保障着校园生活的安全。
学校保安们实行轮岗制,每天工作6个小时,担任东门班班长一职的王腾,除了正常的8小时上班时间外,24小时都要在东门值守,及时处理各种突发的特殊情况。校园门口进出人员较多、身份复杂,做好身份核实,确保校园安全,是他工作的重中之重。
当下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同学们出入校时需要提前申请审批,王腾说,在值守时,有时会碰到一些同学着急出校,但由于时间等原因审批并未通过,遇到这种情况时,他会耐心地劝解,让同学们不要着急,再通过校园综合指挥中心帮助核实权限,明确身份核实不成功是人脸不匹配还是预约审批的原因,进一步引导学生更换人脸照片,或协助联系院系老师帮助批准。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工作的宗旨,对待学校师生,我们永远把服务放在第一位”,王腾说。
董坤在西门执勤,协助引导师生刷脸进行入校验证。董坤说,在上下班高峰期时,他们会合理疏导、增加人员,不会影响老师和同学们进出校。
而由于校园内的疫情防控程度高于社会,在很多政策、流程上需要提前了解并申请审批,所以偶尔会出现一些校外人员不配合工作的情况,董坤坚持“非预约坚决不能入校”的原则,对校外一些不理解学校防疫政策、管控的人员进行耐心劝解,及时沟通、联系审批,绝不破坏学校的防疫规则。绝大多数师生都会积极配合出入校的流程,理解学校的防疫政策,校园显得更加“暖心”了。
张雪冰在东门车岗执勤,日常的任务是对进校车辆进行核验。对入校的老师,张雪冰要查看一卡通(工作证),测温,再放行;对校外预约人员的审核流程则更为复杂,首先要检查预约信息,其次要刷身份证进行核验,还要看入校人员的行程码和健康宝,最后再测温、放行。学校东门每天有2名保安值守车岗,一个负责查验身份,一个负责拉门,遇到早高峰时也会及时疏导。整体来说,车岗的人员配备齐全,一般不会发生拥堵的情况。在遇到个别预约未成功的入校人员,或不理解学校安全工作政策的来访人员, 张雪冰都会为他们耐心讲解学校防疫政策,帮助他们向对应单位进行报备、预约审批。“为了疫情防控,我们要尽心尽责地把工作干好”,他说。
五、温馨生活后勤保障
冬日凌晨四点的食堂后厨,烟火气最足——食堂早餐组
对于许多人大师生来说,在饥肠辘辘的早晨迎接新一天的阳光与早餐,无疑是一种幸福而治愈的享受。北区食堂早餐组,正承担着师生们的这份期待。
北区食堂早餐组是一个由9位师傅组成的班组。每天凌晨3点50分,当同学们还在梦中酣眠的时候,早餐组的师傅们已经准时到达工作岗位开始忙碌。他们需要在早上6点半之前,做出70余种早餐点心和风味,而单就包子来说,他们就需要做1000余个。
早餐组内细分为由小组长统筹带领的各个小组,他们通常在前一天确认分工,工作时衔接顺利,有条不紊;其中多数师傅已在组内工作五年至七年,相互之间配合默契。师傅们手上动作娴熟麻利——他们可以将两米余长、半米余宽的面片抻出压面机而不断,可以在五秒内捏出一个拥有漂亮褶子的包子,甚至可以一只手握住三个鸡蛋而另一只单手打蛋。在师傅们紧张的工作之后,每当冬日的阳光穿过食堂的玻璃窗,冒着热气的早餐就将在窗口与师生见面了。
除此之外,人大校徽月饼、青团、重阳糕、南瓜面包等广受师生喜爱的人气节日小吃也出自该班组之手。师傅们将自己的热情和对师生的关怀注入美食之中。
餐饮领域除了守护好师生一日三餐,每逢学校组织疫苗接种、大规模核酸检测、学校承接的有关考试亦或是健康观察点保障工作,哪里需要餐饮保障就延伸到哪里,为学校疫情防控工作贡献后勤餐饮领域一份温暖的力量。
做同学们贴心的“大家长”——校内公寓管理员
品园6楼公寓管理员徐金梅在供暖启动前,她每日带领值班员往返10层,将500余套学生房间暖气阀门逐一查验。培训1楼无24小时值班室,但学生反映暖气问题无论多晚她都耐心回复及时报修,确保近3000名学生的采暖需求。自品园6楼建楼以来,徐金梅就一直努力为同学们提供温暖舒适的住宿环境。
在最紧要的防疫工作中,她也从未松懈。“好,我马上回校排查”。2020年的除夕夜,本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但徐金梅接到学校工作任务后毅然冲到校园防疫一线,在寒风中奔走于校园各栋学生公寓之间,凛冽的寒风冻僵了双手,她使劲搓一搓,继续排查在住学生信息;汗水浸湿了衣服,她快速擦一擦,不顾肩周病痛,搬运床褥为疫区返校的孩子妥善安排住宿……确保了校园安全和学生健康。
从疫情之初的勇毅前行到疫情常态化的坚持守护,她日复一日,带领品园6楼全体人员扎实完成着消杀通风、测温引导、异常问题处理等事项,全心全意做好同学们的“守楼人”,为同学们撑起了一把安全的保护伞。
作为一名党员,徐金梅一直怀着一种信念,按照党员的严格标准来要求自己。“我一直在一线服务住宿的学生,致力于把这些工作做得兢兢业业,为同学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温馨的住宿环境,是我们应该做的工作”,徐金梅说。
作为北园2、5、6楼公寓管理员,陈雪梅每天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检查学生公寓安全、设施设备运行以及公区环境卫生,还会定期检查学生宿舍的安全与卫生情况。其中包括暖气调试、故障设施维修跟踪、垃圾清理、解决同学们生活中的问题等等。而在这些繁忙的工作之余,陈雪梅还会关注与记录宿舍楼的各个环节,致力于为同学们提供最干净方便的居住环境,例如整理图书角,记录同学出入信息,叮嘱同学注意天气,提醒同学们及时清理垃圾等等。
除了分内工作,陈雪梅也给予了同学们妈妈一般的关爱。无论是同学们遇到了烦心事还是生病,她都会第一时间出现在同学们面前进行细心地安抚。作为一名宿舍管理员,也是一名党员,陈雪梅时刻记着自己要为全校师生全心全意服务,切实履行一名党员的职责。自她担任北园宿舍管理员以来,一直在与同学们不断地磨合,尽量满足同学们的要求,并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爱,帮助同学们,共建温馨北园。与此同时,她表示,同学们也非常配合她的工作,和同学们生活在一起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未来,陈雪梅还会继续充当好“大家长”的角色,致力于为同学们搭建更上一层楼的住宿环境。
水暖、卫生、环境采样、运输——他们,做好后勤保障“大后方”
物业管理部水暖运行中心负责全校给水供应,中水、下水维修,校区供暖,浴室、开水房等相关师生服务工作。2021年下半年,水暖运行中心在保障日常维修和各项水暖服务平稳运行的基础上,将工作重心放在冬季供暖工作中。
10月10日,水暖运行中心进行供暖管道注水,由于供暖管线使用时间较长,部分管道腐蚀、老化严重,注水过程中发生跑、冒、滴、漏问题,工作人员抓紧时间及时进行维修处理甚至连夜抢修。10月31日晚,南、北锅炉房同时启炉开始供暖试运行,试运行期间发现并处理了各种供暖问题。由于今年突然降温,原定于11月15日正式供暖提前到了11月6日,极大加大了供暖工作量,11月1日-11月5日供暖维修430次,11月6日-11月10日供暖维修800余次,为保障中关村校区教学区、家属区、学生宿舍、公共区域供暖达到北京市供暖标准,负责维修和保障供暖运行的工作人员没日没夜地进行顶层排气和供暖维修工作,一定会全力保障师生们的暖气供应。
而在后勤监察队伍中,也有这样一群人在抗“疫”一线发挥着预警作用,为构筑校园卫生监督安全屏障默默付出。王彬作为其中一员,带领监察队伍活跃在后勤一线,学校的食堂、宿舍、联营商户等都有他们工作的身影。疫情常态化防控之下,预先做好监督检查工作是重中之重。他认为,监察队伍不仅要发现问题、寻找根源,更要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新员工不知道如何配比消毒液怎么办?他现场示范。防控工作做得不到位怎么办?他耐心指出,并为他们讲解注意事项、组织安全知识培训。遇到紧急情况时,他会第一个站出来排除安全隐患。“安全工作再小心也不为过,再扎实也无不妥”,王彬就像战场上的“哨兵”,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疫情防控一线监察工作人员的责任与使命。
夏天的北京酷热难耐,苑宝成带领监察团队身着密实的防护服,戴着防护口罩,在校内进行着环境核酸检测的采样工作。秉承“科学选点、经济高效”的原则,从前期的点位测算,到实地甄选采样地点,再到后期的实地采样,苑宝成老师都尽心尽力,不放过每一个细节。时值酷暑,身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每走一步都是煎熬。虽然汗水早已把衣服浸透,但苑宝成从未想过放弃。
在一行人的努力下,2021年顺利完成后勤集团、明德物业、居委会等重点区域10批次共7627处点位的采样工作,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李朴是学校运输中心的一名老师傅,接到学校疫情防控运输任务后,他第一个报名,是运输中心公认的“抗疫好司机”。他在保障学校日常的运输服务工作的同时,还主动承担起护送隔离人员及隔离师生一日三餐的工作任务。虽然早上不到六点就要出门,但他随叫随到,毫无怨言。他常说“我就是想为学校多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截至2021年12月,李朴已为隔离人员送餐超过200次。
抗疫这一年,所有人大师生和教职员工的防疫意识与使命担当都经受住了考验,校园治理和运行水平也经历了检阅。文中提到的他们都是疫情防线上最普通的一员,所有做好防护、积极抗疫的人大人都是这场考验中的勇敢者和胜利者,心有担当的我们未来更将众志成城,静待春暖花开!
出品:党委宣传部
特别支持:党委教师工作部 党委学生工作部(处) 校医院 后勤集团 保卫处(部) 国际交流处 校团委
(责任编辑:林洁)
人大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人民大学新闻中心 Email:news@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