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人大主页 数字人大 校长信箱 广角 部处 院系 校园 校务 交流 学者 学生 学术
返回首页
您的位置:人大新闻网>人大要闻
人大人在冬奥|北京凌晨五点半的“小雪花”
2022-02-17 21:31:31
13,019 次浏览
来源:校团委 人大冬奥宣传团队 图/受访志愿者
编辑:姜 彬涛

当整个北京城还在沉睡,有这样一群人大人,已经开始在寂静中奔波,忙碌于点点星光下。他们以微笑迎接朝霞,用热情点燃冰雪,他们是冬奥服务一线最耀眼的“小雪花”。

“太阳没起我先起”

“早起”,是冬奥志愿者提到最多的一个词。

(首体闭环内志愿者 冯泽宇)

“我所在的场馆每天都有训练安排。我们需要在训练开始前一小时到岗,加上车程,连续几天都是凌晨三点起床,乘坐四点的班车前往场馆。”首都体育馆花样滑冰通行控制领域志愿者、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专职辅导员冯泽宇表示,“早起”是冬奥志愿服务中最大的“困难”。

(凌晨5点,志愿者准备登车前往场馆)

对于承担服务保障任务的志愿者来说,提前两三个小时到达岗位,三四点起床是常事。“太阳没起我先起” 是他们响亮的口号。

(首体闭环外志愿者王泽颖与团队成员们在班车上)

首都体育馆赛事服务领域志愿者、环境学院2018级本科生王泽颖说每天六点起床已经成为了习惯,“记得有一次,一位同学因为太困在班车上睡着了,又跟随班车返回了学校,最后被司机师傅发现叫醒,又把她送到了场馆。”见过凌晨北京的微微星光,工作到深夜望向窗外的星芒同样让一部分志愿者难忘。

(主媒体中心志愿者 秦泽)

主媒体中心媒体工作间助理、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秦泽表示,自1月24日主媒体中心全面运行以来,岗位需要提供24小时服务,每个人都要值四个夜班。“经历夜班也算是解锁了一个人生新体验。”

(主媒体中心志愿者 贺礼乐)

“Take care of yourself”,一位陌生记者的关怀温暖了外国语学院2018级本科生贺礼乐在MMC(主媒体中心)的第一个夜班。作为媒体运行类志愿者,贺礼乐负责提供综合信息咨询服务,该岗位要为媒体记者提供24小时服务。“除了晚班结束的当天可以休息补觉外,我们需要天天上岗。当换班吃饭仅留一人在岗时,就会出现需要同时处理失物招领登记、现场问询和电话咨询的紧张情况。”面对媒体记者碰到的任何问题,都需要他们快速吸收掌握大量信息,了解其他岗位的职责以进行分流引导。主媒体中心首批志愿者早在1月3日就进入闭环管理开展服务,迄今在岗时间已超过40天。作为团队中的“老手”,他们也在解决处理各类纷繁复杂的问题中积累了经验,锻炼了能力。

(主媒体中心志愿者 陈文昕)

艺术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陈文昕说:“起初我们会遇到不少挫折,随着工作流程不断优化,大家互相产生默契,工作就更加顺畅。在这里工作了一个多月,对整个主媒体中心的环境已经适应,心情也由初到时的新奇正逐渐转为平和。”

(主媒体中心志愿者 柳源)

礼宾助理、应用经济学院2018级本科生柳源将自己的团队比喻为“救火队”,要处理各种繁杂事务的工作特点培养了他们的适应能力。

跑赢志愿服务的“马拉松”

除了“早起”和“晚归”,志愿服务的强度之大也是一个挑战。“体力活”是不少志愿者对他们工作的直观体会。

(首体闭环内志愿者 李博洋)

劳动人事学院2018级本科生李博洋所在的首都体育馆通行控制岗位主要负责核验人员证件权限。在比赛日,场馆里的人员特别多,除了运动员之外还有随队官员和各类工作人员,每个值守点位的人员流量就会很大,管控的压力也会增加。他直言:“这会消耗非常多的体力。”

(王泽颖连续多日“霸榜”微信步数排行)

因为所在岗位工作需要在各点位之间巡视,王泽颖已经连续多天“霸榜”微信步数排行。她自豪地说:“很高兴能和我热爱的中国短道速滑队一起在微信上‘霸屏’。”

(主媒体中心志愿者 王玥)

有时志愿者还会在其他领域的工作中收获不一样的体验。主媒体中心媒体运行领域摄影助理岗位志愿者、环境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王玥夜班时遇到媒体记者的紧急困难,恰好所涉及领域的工作人员不在场,于是她在短时间内熟悉了该领域的工作,妥善解决记者朋友的问题。“结束战斗后已经是凌晨3:45了。”

(首体闭环外志愿者 朱昱凝)

首都体育馆场馆管理领域志愿者、艺术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朱昱凝为场馆制作宣传海报,2月5日中国首金的海报第一时间在首体团队和志愿者的朋友圈中刷屏,让她欣喜不已。朱昱凝所在领域的工作时间较长,这让他们养成了“抓紧一切机会休息”的习惯。“每到中午,小伙伴们都会趴在桌上眯一会。”

(朱昱凝制作的“首金”海报)

(城市志愿者深夜结束工作返回学校)

环境学院2018级本科生苏锦煜是城市志愿者,同时还负责车长工作,他说,为了迎接第一批观众入场,志愿者要在比赛开始前两个小时上岗,北方冬日的风比较刺骨,为了抵御寒冷,志愿者都会充分用好发放的防寒物资,提前贴好暖宝宝,穿上学校配发的内搭羽绒服。

(主媒体中心志愿者金忻淳(右)和小伙伴)

“志愿者就像一点点微光,汇聚在一起,坚守同一个梦想,绘就了北京冬奥的底色。”主媒体中心摄影助理、新闻学院2019级本科生金忻淳说自己的工作可能比较基础,但她乐在其中。“熟练后或许会觉得乏味,但认真对待每个细节,就算把同样的工作重复无数遍,也让我觉得很有意义。每位摄影记者下飞机后第一站就是我所在的服务台,留给外国宾客好的第一印象,也是我们作为东道主、作为冬奥一分子的应尽职责。”

没有一片“雪花”是孤单的

志愿者们的辛苦令人印象深刻,而观众们竖起的大拇指、国内外宾客亲切的问候,也都让志愿者们倍感温暖。

(刘浩泽(右一)所在的城市志愿者团队)

财政金融学院2018级本科生刘浩泽是一名城市志愿者。最初上岗时,大家依据工作岗位要求,为沿途观众指引场馆方向,提醒注意安全。后来,志愿者开始挖掘对城市志愿者形象与定位更丰富的诠释,比如在引导的同时热情地向行人打招呼并配有温情有趣的肢体语言,在外宾来观赛时高喊“Welcome to Beijing! ”“起初我们还很腼腆,后来在彼此的互动中就放开了喊,在得到观众与沿途游客回应时,真的很开心。”

谈到与服务对象的互动,李博洋欣喜地分享他获赠徽章的故事。“有一次在出入口值班时,一位外国友人找不到乘车点,也不清楚场馆的通行流线,我们在现场很迅速地帮她解决了问题。为了表示感谢,她送了我们每人一个徽章。这是我在本次冬奥会得到的第一个徽章。而最令我印象深刻则是与这位外国友人交流中流露出的友善。服务中间他对我们说‘You are good. You are very good! ’听到这些,心里真的很温暖。”

(主媒体中心志愿者 杨子乂)

徽章是冬奥期间象征友谊的“硬通货”。主媒体中心志愿者、统计学院2019级本科生杨子乂一直珍藏着志愿服务过程中收到的徽章。“因为交换过徽章,我记住了不少外国朋友,之后每当他们从服务台前走过,我都会热情地和他们打招呼,同时收获热情的回应。”

(首体闭环内志愿者 吴羲文)

2月5日晚,短道速滑混合团体接力决赛是首都体育馆的第一场金牌战。首都体育馆交通领域志愿者、新闻学院2018级本科生吴羲文并未能亲眼见证中国首金的诞生。那时正是交通最繁忙的时段,也是“交通人”们最忙碌的时段。“我虽然来不及看直播,但是在奥运大家庭门口引导宾客排队乘车时,一位宾客告诉我中国队夺得首金的消息,实在是太激动了。”

(学校为志愿者准备的除夕团圆午餐)

关怀与温暖并不仅来自于观众和外国友人。刘浩泽表示,除夕学校为大家准备了团圆午餐,还有志愿者贡献的精彩表演。除夕夜,志愿者集体观看春晚,进行桌游、棋类比赛等各种丰富活动。“感谢各位老师和同学们的辛苦付出,让我们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共同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冬奥年。”

(主媒体中心志愿者易涵(右))

主媒体中心志愿者、外国语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易涵表示,并肩作战的小伙伴带给自己很多感动。“记得1月22日更换驻地那天,每个小伙伴都拖着超出自身能够承受的行李数,在雪地里艰难地一步步挪着,男生在酒店门口帮忙搬行李,折腾了半天的很多小伙伴顾不上手酸疲惫,甚至连饭也没来得及吃,马上就投入到了开幕式彩排的活动保障中。飘在伙伴头发上的雪花和落在雪地上深浅的脚印,我们都会永远记得。”

(“隔环相望”的志愿者)

在首都体育馆,闭环内与闭环外仅由一条道路隔离开来,因此,环内环外 “隔环相望”便成了志愿者工作中的一大乐趣,也让大家都感受到了“全北京心连心”的团结与温暖。

(首体闭环外志愿者合影)

用一段不长的时间 做一件难忘的事

冬奥赛程将要结束,但这段难忘的志愿服务经历,给志愿者们带来的不只是“早起”“晚睡”的辛苦,更让他们收获了宝贵的人生经历。平凡的岗位,有着不平凡的价值;最微小的螺丝钉,构筑了安全冬奥的有力屏障。“交通人”吴羲文说道:“对交通信息的了然于心,是我们进行交通志愿服务、服务每一位客户的必备技能。在工作中,大量的外国客户由于语言原因对交通工具的搭乘不太熟悉,我们也需要掌握基本的交通信息的口语表达,来更好地提供交通服务。”

志愿服务非凡的感染力,让大家爱上体育、爱上运动。陈文昕原本对体育赛事的关注比较少,但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她渐渐体会到冰雪运动的乐趣。柳源说:“‘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将成为北京冬奥会最重要的遗产。对于我的家乡新疆来说,冰雪运动有极好的开展条件,我开始尝试喜欢滑冰,而身边也有越来越多的同学喜欢上冰雪运动!”

(柳源创作的绘画)

(国家体育场志愿者 刘奕伶)

国家体育场志愿者、教育基金会的刘奕伶表示:“冬奥会让我感受到奉献的快乐和价值,我将继续携手团队的小雪花们,为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顺利举办发光发热!”

(国家体育场人大志愿者团队合影)

(雷子萱(左一)与小伙伴们)

国家体育场志愿者、公共管理学院2019级本科生雷子萱表示:“志愿服务对我来说是一个双向互助的过程,这其中我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所不能体验的东西,从而去思考自己的生活,思考自己的未来,我想志愿不是单方面的付出,志愿者也从中收获着属于自己的体验感和心灵上的满足。”

(主媒体中心志愿者 陈洁茹)

主媒体中心志愿者、理学院2018级本科生陈洁茹表示,我们是一片片“小雪花”,都蕴藏着巨大的勇气!通过这次冬奥会,我们更好地理解体育精神,更好地实现各国文化的交融碰撞!

(城市志愿者 徐鸣威)

城市志愿者、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本科生徐鸣威说:“服务冬奥再次让我体会到‘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如此盛事的顺利举办,离不开每一位志愿者的努力汇聚成的强大合力,我们每个人的工作都是有意义的。”

在冬奥会开幕式致辞中,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特别感谢全体志愿者:“从我们抵达的第一刻起,你们就给我们宾至如归的感受,你们眼中的微笑温暖着我们的心。”“小雪花”们正以最热情的态度、最温暖的怀抱、最美丽的形象成为凌晨北京最闪耀的那颗星。

(责任编辑:徐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