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1981届研究生毕业30周年返校座谈会”在逸夫会议中心第一会议室举行。56位到会校友欢聚一堂,追溯求学时光,共话别后情谊,寄语母校发展。本次座谈会是中国人民大学第一次组织研究生毕业校友返校活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校友会会长、81届研究生纪宝成,校党委副书记马俊杰,校长助理、学校办公室主任、校友会秘书长刘向兵,81届研究生教师代表经济学院胡钧教授、吴易风教授,哲学院陈先达教授,学校图书馆馆长、81届研究生刘大椿,研究生院副院长宋远方,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李惠等出席会议。座谈会由学校校友工作办公室主任郭海鹰主持。
下午两点开始,校友们陆续来到逸夫会议中心,领取了学校办公室、校友办为他们准备的特殊礼物:1981届研究生通讯录、《校友》杂志、《求是园名家自述》、国学著作以及电子血压计等,并佩戴上校徽和标有自己姓名的特制胸章。大家彼此问候,亲切交谈,在三十年前的毕业照上找寻自己和同窗好友昔日的身影,并在照片下方相应位置签下自己的名字。虽已年届花甲,有的已经白发苍苍,今天再聚首,校友们都有说不完的话。
伴随着中国人民大学校歌的旋律,在校学生代表向三位1981届研究生教师代表献花致敬。
校党委马俊杰副书记向各位1981届研究生校友返校座谈表示热烈欢迎。他认为,时隔三十年各位校友能够再聚首,离不开大家的母校情、同学情、师生情,以及关心母校、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共同情怀。在座的各位校友作为人大复校后的首批硕士生,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成为了各领域的骨干、领军人物,也成为了人大的骄傲。同时,马俊杰副书记向各位校友介绍了人大进入新世纪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深刻变化。
作为1981届研究生,纪宝成校长在致辞中表示,各位校友当年为振兴中华、为国家社会发展而奋斗的想法,已经通过三十年来在各自工作岗位上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得到实现。他向各位校友介绍了新世纪以来人大在学生规模、办学条件、组织构架、学科实力、科学研究、硬件建设以及提升国际性等方面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以及学校未来的发展规划,并回顾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人大发展的关怀与支持。纪宝成校长向在座校友表示,人大一定会抓住契机,在下一个十年,到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时,一定能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随后,学校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李惠为向博物馆捐赠200余件古陶器的1981届研究生熊光政校友颁发捐赠证书,并为在座校友介绍了人大博物馆的基本情况。
1981届研究生教师代表、经济学院教授胡钧、哲学院陈先达教授分别作了发言,表示自己作为人大复校后为第一批研究生讲课的老师见证了学校的发展变化,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巨大变化,见证了人大81届研究生群体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包括为中国人民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
胡钧教授发言
陈先达教授发言
在到会校友自由发言阶段,校友们共同追忆了大学时光,并为人大今后的发展建言献策。
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专业曾国祥校友用“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表达他对学校、老师的感激之情。
新闻系俞家庆校友认为,在人大读研究生的三年是他思想解放的过程,对他来说是一种洗礼。他表示自己时刻关心人大的发展,建议学校加强校史研究、总结办学经验以完善学生培养体系。
农业经济管理系熊光政校友用自己创作的《玉春楼•感恩母校》感谢母校的培养:“不忘三十三年前,中年读研多艰辛。不是众师心血读,哪有我等福禄金。业余淘宝不清闲,收得古陶两百玩。赠与人大加博物,献给母校添一钱。”
工业经济系张敢明校友为人民大学所取得的发展表示欣慰,为他们78级81届研究生出现了纪宝成这样一位能干有为的校长而自豪。
当年的“知名播音员”、商业经济系侯铁珊校友朗诵了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雪》,借以表达与老师、同学重聚母校的激动心情。
计算机应用系刘奇志校友希望母校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吸收信息化时代在军事领域取得的一些有效成果和手段。
新闻系贾培信校友用自己的鲜花摄影作品“献花”母校、老师和同学。
毛佩奇、沈柏年、毛蕴诗、景学成校友也纷纷表达永远不变的母校情结和感恩之情。
座谈会结束后,到会校友在学校领导的陪同下参观了人大新图书馆,了解了新图书馆的布局、馆藏、功能和特色。当晚,学校领导与到会校友在中区食堂汇贤厅继续聚餐交流。
(编辑 杨默)
人大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人民大学新闻中心 Email:news@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