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楼第一会议室洋溢着热烈欢快的气氛,中国人民大学2011年教师节座谈会暨纪念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中国人民大学一周年座谈会在此举行。学校领导纪宝成、程天权、袁卫、牛维麟、林岗、冯惠玲、马俊杰、陈一兵、杨慧林出席座谈会,三十余位师生代表和学校相关部处负责人参加座谈。
座谈会由校党委书记程天权主持。学校领导和师生代表首先观看了胡锦涛总书记2010年9月9日教师节前夕考察人大的电视片。有关学院负责人和师生代表做了发言,汇报了一年里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9.9”重要讲话精神的情况。
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倪宁教授表示,学院以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指南,理清思路,围绕学校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目标,努力培养高质量,适应现代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新型人才。既要重视基础,加强学生的通识基础和业务基础;又要重视实践,建设一流的现代化新闻教学环境,实现“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精神,具有较高境界和宽广视野,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目标。
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教授回忆起与胡锦涛总书记在学术沙龙上交流宏观经济问题的情景。他说,与总书记的交流深入、自然,让自己更进一步明确了经济学的学科性质,经济学不仅要研究高、精、尖的学术课题,更肩负着经世济民的历史责任。经济学院的发展应该立足于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关注并解决社会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他同时提出,要把学校十年腾飞目标的实现落实到人才培养上,要以教师扎实的科研成果为支撑,引领学生切身感受、关注现实问题。
财政金融学院院长郭庆旺教授在发言中说,我们应牢记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实现人民满意就要首先实现教师和学生满意,为社会输送满意人才;要实现世界一流首先要做学术一流,财政金融学院制定了教师科研规范、教学规范、人才培养规范等制度,保证教学、科研活动的有序进行。学院还积极鼓励优秀成果国际发表,与国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合作开展活动,提高学院学术影响力。
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教授说,总书记在法学院考察,体现了党中央建设法治国家的决心以及对法学教育的关心。法学院要继续发扬教师关注教学的优良传统,始终把教学作为法学院工作的核心,培养高质量、受到世界认可的人才。近年来,法学院积极与国外著名法学院开展交流,并引进全职外籍教师,加强创新型、国际型的人才培养,努力让学生今后能够在国际舞台上代表中国发言,掌握国际话语权。
人大附中常务副校长翟小宁、老教师代表刘大椿教授、青年教师代表刘元春教授以及学生代表李哲随后纷纷发言,畅谈学习、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感受。师生代表们都表示,这一年来学校发生了很大变化,校园各项建设频出亮点,各方面工作质量不断提高。
在认真聆听了代表们的发言后,纪宝成校长总结说,胡锦涛总书记“9.9”重要讲话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代表着党和国家对中国人民大学的厚望。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大学,学校的特殊历史地位赋予了我们光荣感和责任感,全体人大人都应当谨记肩负的历史使命。我们要坚持弘扬党的优良传统,践行党的宗旨,坚持“立学为民,治学报国”,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培养出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杰出人才,使学生真正成为“国民表率,社会栋梁”。
纪宝成校长对这一年来学校取得的成就予以充分肯定,同时将学校进一步的发展归纳为“三点坚持”。即坚持“以人为本”不动摇,“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教学科研”不动摇,创造一流的软、硬件环境和良好的教学、学习秩序,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贡献力量;坚持学术本位,营造崇尚学术、追求真理的浓厚氛围,要摒弃浮躁,坚守大学使命,广大教师应怀有崇高的学术理想和抱负,以学术魅力来感染学生;坚持改革创新,面对新问题、新环境,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创造新业绩境,开创新局面。
纪宝成校长满怀信心的说,我们要在党和国家的关心、支持、指导下,把人民大学发展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标杆,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实现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目标。
程天权书记向学校广大教师表示节日的问候,在发言中表示,新的实践让我们对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领会得更加深入。当今国际环境风起云涌,国家发展进入了攻坚克难阶段,人民大学要乘势而上,积极服务于国家、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为提高国家软实力贡献力量。他强调,教师作为学生的楷模,在培养杰出人才、提升办学质量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希望全体教师在培养人才上下功夫,把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推向新的高度,把服务社会作为自己责无旁贷的责任,完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教育使命。
(编辑 杨默)
人大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人民大学新闻中心 Email:news@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