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人大主页 数字人大 校长信箱 广角 部处 院系 校园 校务 交流 学者 学生 学术
返回首页
您的位置:人大新闻网>校园时讯
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就业季度分析会举办
2022-04-28 07:15:23
2,712 次浏览
来源:劳动人事学院
编辑:杨 钰晴

4月14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主办的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就业季度分析会在劳动人事学院举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副司长陈勇嘉、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副司长孟灿文,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工运研究所所长徐璐,智联招聘集团、阿里研究院、58同城招聘研究院、美团新就业研究所、滴滴发展研究院、苏州工业园区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等领导和专家,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劳动人事学院教授曾湘泉,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员丁大建、耿林,劳动人事学院教授李育辉、郭瑜等学者及研究生等40余人,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会。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员、教授赵忠主持会议。

在主题报告阶段,耿林作了题为《2022年第一季度就业形势分析——基于智联招聘网络大数据》的主题报告。报告分析了2022年第一季度整体就业形势,并对第二季度就业形势进行了预测。2022年一季度求职申请人数增幅明显大于招聘需求人数增幅,CIER指数环比、同比均下降。分月度来看,CIER指数呈持续下降态势。基于计量模型预测显示,受季节因素影响,二季度指数将高于一季度;同时,受周期因素影响, 二季度指数将低于去年同期。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受疫情动态变化、国际环境等宏观因素的影响,预测未来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分行业来看,一季度不同行业之间景气极化程度进一步加大,CIER指数最高和最低行业之间的差别倍数达31.17倍,明显高于上季度和去年同期水平。分区域和城市来看,一季度各地就业景气程度均较低,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指数依次递减,且受求职申请人数大幅增加、招聘需求人数增幅较小或下降影响,指数环比、同比均下降。分企业规模和企业性质来看,大型企业指数最高,但本季度降至1.04;中型、小型和微型企业指数已低于临界值。

苏州工业园区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晓光作了《苏州工业园区2022年一季度人力资源情况报告》。报告显示,受年初疫情影响,市场需求萎缩,企业存量岗位空缺减少,且劳动力流动意愿降低。在求职匹配方面,服务业企业市场需求量下降且工作重点转向疫情防控。在企业招聘预期方面,生物医药企业较高,纺织行业和商务服务行业较低。劳动力成本上涨、国内市场需求不足是驱使园区企业缩减招聘规模的主要原因。

中国就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熊督闻介绍了基于58同城招聘平台数据撰写的《2022年第一季度蓝领就业市场景气报告》。一季度蓝领指数为2.23,环比和同比均有所下降。其原因在于一季度CPI和PPI依然保持较大剪刀差,企业盈利环境难以得到有效改善。受国际形势影响,二者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风险。另外,本季度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增长乏力,短期内市场情绪仍比较悲观,货币市场面临流动性陷阱。从行业来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蓝领就业景气指数最高,建筑业最低,且一季度各行业同环比几乎都有不同程度下降。从职业来看,普工、物流专员/助理、包装工等职业的需求量较大,景气指数也相对较高。从地区来看,景气指数普遍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毛宇飞报告了《2022年第一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景气分析》。报告显示,一季度高校毕业生CIER指数为0.71,降至2020年以来的最低点,且明显低于全国1.56的水平。分行业和职业来看,中介服务的CIER指数保持高位,航空/航天研究与制造、礼品/玩具/工艺美术/收藏品/奢侈品等行业指数偏低。互联网/电子商务仍是招聘需求和求职人数最多的行业,但受供给端大幅上升的影响,指数呈持续下降趋势。普工/技工、机械设计/制造等职业的招聘需求走高,而求职供给仍以行政、销售顾问、人事为主。报告认为,202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超千万,加之目前部分地区疫情反复,一季度毕业生供给端承压明显。同时,受“互联网大厂裁员”“双减政策”等因素影响,原先大学生较为青睐的互联网与教培行业等招聘需求缩减。尽管通信/电信、工业自动化、生物医药等现代制造和服务业景气较高,但由于这些新兴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需求规模有限,难能填补目前需求缺口。

在主题发言和自由交流阶段,与会领导和专家围绕一季度就业形势进行了深入研讨。

智联招聘集团执行副总裁李强表示,在重点行业方面,当前,互联网行业整体招聘增速趋缓,2022年一季度互联网行业招聘职位数同比增长5.6%,低于平均水平。其中,管理类、市场运营类、职能类岗位缩招明显,而软件研发、运维等技术类岗位仍在扩招。从区位来看,招聘需求的增长主要由位于新一线城市的互联网企业拉动,三线及以下城市互联网企业招聘收缩明显。此外,互联网行业从业人员的流动性有所上升,且年轻通用类岗位人群的待业比例也在提升,到3月份,活跃求职者已有58.3%的人处于已离职状态。在重点主体方面,上市公司的招聘规模在疫情后期率先恢复,领先总体招聘规模增幅。在重点人群方面,企业招聘年龄门槛增多,中高龄求职者就业风险加剧;海归求职者总量持续攀升,但企业偏好度有所减弱,这部分人群的就业压力也在增大。

阿里研究院数字经济就业研究中心主任徐飞分享了一季度阿里平台上的中小微企业调研结果。一季度裁员现象趋缓,企业招工积极性有所回升,但下个季度招工预期转弱,企业招聘决策趋于谨慎,灵活用工需求增加。他建议应尽快落实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地的社保缴费补贴政策,减轻灵活用工企业的支出压力;放宽免费职业培训的补助范围,在参培期间对生活困难的灵活就业人员给予适当的生活补助;建议出台鼓励开发灵活就业岗位的政策,将传统固定用工与灵活用工方式相结合。

丁大建表示,经济下行与疫情反弹的叠加影响对我国就业市场提出了挑战,而就业市场的变化反映到数据上往往具有滞后性,面对日趋复杂多变的就业形势,应当思考如何发挥就业指数的预警作用。

郭瑜认为,除高校毕业生以外,各类职业教育学校毕业生和高考失利学生的就业问题也需关注。

会议最后,曾湘泉进行了简要总结。他表示,总体来看,本季度就业景气指数下行明显,且主要就业压力转移到了高校毕业生群体中。在此背景下,既要有危机意识,也要把握发展契机。要明确本轮疫情传染性高、多点频发、国际国内政策差异大等特点,积极应对,努力减弱疫情对就业市场的负面影响。在需求方面,不仅要提出保岗位或保就业,也要研究实施保基本,即保部分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需要的政策。为此,应研究建立低收入申报平台,探讨现金发放计划,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低收入人群收入保障问题切入,探讨激发消费需求潜力,为宏观经济增长提供动力。在人才供给方面,实施招生、培养和就业一条龙的信息反馈工程,要将学校就业压力转变为改革动力,推动整体教育改革,通过校企联合、见习计划等人才培养方式,鼓励高校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基本技能以及责任意识、团队精神、敬业精神等硬能力和软实力。在就业市场上,重视反就业歧视,完善相关立法和司法,积极为困难群体就业提供援助等。

(责任编辑:刘晓阳 姜彬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