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现“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掌握必要劳动技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环境学院始终坚持专业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结合课程思政改革,以劳动教育为载体,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突出“德、智、体、美、劳”协同发展,构建“五育”共同体,探索劳动教育有效融入课程思政教育新模式。
作为学校劳动教育试点单位,4月3日,环境学院组织2020级本科师生60余人前往北京市平谷区进行为期三天的生态文明专题劳动课程实践。劳动实践课程由环境学院党委书记唐杰、副院长竺效担任领队。
以劳树德——加强“精神维度”引导,赓续红色课堂
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随后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了劳动教育的目标框架、主要内容和具体要求等。环境学院组织师生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从劳动教育视角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从思政教育角度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乐于劳动的内在动力。
学院通过劳动教育实践课程设计、师资选拔等方式,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过程,通过思劳结合,从思想政治教育高度总结凝练劳动的价值与意义,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和学科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师生在劳动教育实践中贯穿爱国主义红色教育,前往平谷区鱼子山抗日战争纪念馆学习抗战精神,为烈士扫墓,缅怀革命先烈。纪念馆运用翔实的历史史实,记录了抗战时期平谷鱼子山地区军民保家卫国、英勇杀敌的事迹,抗日英雄们不畏艰辛、保家卫国、吃苦耐劳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人。活动中,学院师生重温了先烈的伟大抗战精神,更从历史中汲取了前行的力量,以红色传承引领绿色发展,对劳动教育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以劳增智——开展“创新维度”改革,打造场景课堂
学院充分利用北京市平谷区挂甲峪村劳动教育体验环境,通过当地村史村情、原始农具体验等实践环节体悟劳动意义,打造劳动沉浸式场景课程。自上世纪90年代起,挂甲峪村带头走生态经济型、可持续发展的山区致富之路,打造一体化乡村生态旅游品牌,逐步改变了山区的贫穷面貌,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喜人成绩和宝贵经验。在挂甲峪村村民的带领下,师生学习了老式农具的种类与使用方法并体验劳作的辛苦。
在平谷区北部大峪子村人工湿地污水处理项目现场,技术人员为师生详细介绍了人工湿地的构建原理、净水工艺和维护方法,并引导师生参与湿地搭建和维护工作,进一步巩固同学们的专业基础。大峪子村位于素有“天下大桃第一镇”的大华山镇域中部,全村以大桃生产为主导产业,为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此构建了功能型精准湿地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治水源再污染。
以劳强体——推动“实践维度”建设,搭建实操课堂
此次劳动教育以“渔菜共作”“农业耕作”过程体验为导向,着眼于“专”“精”的专业素养和工匠精神体悟,体验劳动过程的乐趣。“渔菜共作”是一种新型种养结合生态技术,构建基于自然生态系统原理的自调节生态系统,将水产养殖残饵粪便分解和转化为可被蔬菜吸收利用的养分,在蔬菜作物生产中净化水质、实现水产养殖水资源循环利用和养分回收,达到水产养殖、蔬菜种植、水体微生物养分需求的动态平衡,从而实现“养育不换水、种菜不施肥”。劳动实践中,学生就养分平衡、水体碳素转化和酸碱调节等技术路径与研究人员进行了探讨,进一步深化了对生态农业和现代化种养技术的理解。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同学们扛起锄头为基地园区除草松土,感受劳动的艰辛和乐趣。
以劳育美——寻求“育人维度”突破,打磨心灵课程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强调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本次劳动教育实践的最后一站选择在了生态文明与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基地——平谷区金海湖。作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金海湖依托自身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结合游人特色需求,进一步开发了十余处人文景观和特色水上娱乐项目,抽象挂壁彩绘、花间集等已成为标志性景观。通过劳动与美育的结合,让同学们对劳动教育的意义有了潜移默化的理解,学生纷纷就生态旅游和乡村高质量创新发展展开交流讨论。
劳动教育重要的是价值观的导入和习惯的养成,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练意志。3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连续10年同大家一起参加首都义务植树,这既是想为建设美丽中国出一份力,也是要推动在全社会特别是在青少年心中播撒生态文明的种子,号召大家都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让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环境学院始终坚持树立“大劳动教育观”,根据环境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将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劳动教育中,有意识将学科教学目标和劳动育人有机结合,将专业知识同环保技术、生产工艺、劳动方法相结合,有效提高了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真实劳动和国情教育中磨炼学生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己任,扎实专业技能,培养劳动热情,健全劳动品格。
(责任编辑:刘晓阳 姜彬涛)
人大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人民大学新闻中心 Email:news@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