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是对全体人大人的巨大鼓舞,苏州校区广大教师无比振奋,深知重任在肩。办学十年来,苏州校区始终秉持“高水平、有特色、国际性”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世界情怀的“复兴栋梁、强国先锋”,为学校在人文社科领域开展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打造“独树一帜”的中外合作办学高地探索出一条新路。
4月30日,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引导教师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人格魅力呵护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努力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苏州校区召开专题研讨会,组织法语教研中心的中方教师集体学习。苏州校区管委会副主任兼国际学院院长、中法学院院长黎玖高,法语教研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冯寿农,国际学院副院长徐星美,党群工作部主任布超,教务部副主任王婉秋,法语教研中心副主任林婷、张莉参加会议。会议由黎玖高主持。因疫情原因,会议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
冯寿农做主旨发言。冯寿农2012年从厦门大学来到中法学院牵头组建了法语教研中心,作为一名拥有50年党龄的二级教授,他结合自己早年的留法经历和多年的教学科研经验,分享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的三点体会。他表示,首先,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基地,一定要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要改变大量优秀学子赴欧美留学深造后不再回国的状况,就要培养青年学生爱国爱党、胸怀祖国、奉献力量的远大志向。中法学院一要以新生研讨课和学生出国前教育为抓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二要加强法语课程思政建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要通过课程改革让高年级学生选修中国文化课程,提升学生用法语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其次,大学是产生新思想、新理论的熔炉。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迫切需要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大学教师应当潜心学术研究,勇于创造新思想、新理论。中法学院法语教师应积极参加中国经典外译项目,积极向世界传播中国思想与中国文化。最后,教师既要精通专业知识,又要涵养德行,要努力做“经师”与“人师”的统一者。法语教研中心一方面要加强岗前培训力度,帮助新教师树立爱党、爱国、爱岗的观念;另一方面要加强法语教师党支部建设,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鼓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人格魅力呵护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法语教研中心副主任林婷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学校考察调研,是人大师生的荣耀,也让我们青年教师备受鼓舞。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中国人民大学“党办的大学让党放心、人民的大学不负人民”的精神品格,强调要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成为人大师生的自觉追求。我们要提高自身政治站位,把红色基因融入到自身血液中,将“复兴栋梁、强国先锋”的培养目标融入到教学的一点一滴,在文化传播中敢于发出人大声音,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
法语教研中心副主任张莉表示,作为一名常年工作在教学一线的外语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法语语言能力、增进学生对法国社会文化的了解并完成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更要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文化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的优秀品质,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教育事业薪火相传,我们要向老教授、老专家学习,力争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法语教师党支部副书记晏梦捷表示,教师要尊重学生天性,注重因势利导,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一方面发挥自身知识传授者作用,积极调动课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潜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由原来的单向知识灌输转化为双向互动交流,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课堂和学习氛围。另一方面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平等尊重的关系,做到严爱相济,润己泽人,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取得进步,课堂下感受温暖,早日成长为复兴栋梁,强国先锋。
苏州校区国际事务部副主任、法语教研中心教师曾子轩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作为中法学院的青年法语教师,首先,我们要不断精进专业能力,努力提高科研水平,立志为中国的思想、文化对外翻译传播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教学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其次,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党性修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思考将课程思政融入法语教学的有效途径,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
法语教研中心教师李舒婕表示,作为中法学院法语教师,我深深地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教师这一职业的重视。我们一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认真备课授课的同时紧跟国际最新教学方式和研究理论,对知识系统进行周期性的更新,加强科学研究。二要重视品德的教育,这其中又包括教师提高自身品德和对学生进行的品德教育。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立德树人”,希望教师团队努力成为“经师”和“人师”,要求中青年老师向老教授学习,成为“大先生”,这些话语无一不体现了总书记对于教师道德品行的要求。
法语教研中心教师段铭钰表示,作为一名基层教师,我们应该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的期盼和要求,做好“经师”,成为“人师”。要成为合格的教师,就要首先从专业知识、科研水平、教学水平的提升上严格要求自己,不能停止学习的步伐,把最新、最先进的知识及时、中肯地传递给学生。其次,成为“人师”,也要“涵养德行”,关心爱护学生,密切关注学生的生活学习及心理变化,在学生出现困难的时候,及时伸出援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给学生正确的指引。
法语教研中心教师王雯馨表示,教师始终要不忘育人使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努力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榜样。在“严爱相济、润己泽人”的同时发挥本专业在促进中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中的作用,为培养更多能够讲好中国故事的学生作出更大贡献。
法语教研中心教师叶丹表示,教有“言教”和“身教”,人师是以独有的德、才、情给予学生一种潜移默化、终身受益的感化,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教书育人的实质意义,就是一切从育人出发,这是师道的高标准。我会严格要求自己,向这个方向不断努力前行,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在自己的岗位上奋发图强,做出最好的成绩,立志做好学生的“大先生”。
法语教研中心教师祝安利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更要结合我国独特的文化和国情,探索具有特色的教学方式,培育出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法语教研中心教师信尚尚表示,4月25日当晚我收看了新闻联播,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备受鼓舞。作为一名普通的人大教师,我要将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传达至广大学生群体中去,同时也要把总书记的殷切希望与我的平时教学紧密相结合。我将时刻不忘总书记的嘱托,把谆谆教诲化为无限力量,以此次考察的精神来指导平时的思想学习和教研活动,力求做到不负时代,为党育才,埋头苦干,勇毅前行。
法语教研中心教师陈海玉表示,教育是通往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阶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教师无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希望未来我能够成为一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努力为祖国培养复兴栋梁,强国先锋。
法语教研中心教师文琳表示,中法学院的学生应当以展示中国形象、发扬中国精神为己任,向世界展示中国青年的风采,向世界传达中国青年的声音。结合中法学生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培养终生学习为爱好,培养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和如何独立思考,是我一直想要努力实现的奋斗目标。使学生可以自主学习,避免学生走出校门就无法适从的处境;使学生真正爱上学习,爱上思考,真正以“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为出发点,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热爱文化与交流。
法语教研中心教师张姝雨表示,在新时代新的征程中,中国青年的前行方向就是坚定不移地听党指挥、为人民服务、为祖国贡献知识与力量,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那么教师队伍必然要率先走在这条道路上,努力完备并扎实自身的理论基础,谨记育人之责,怀着对我们职业的敬畏之心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优秀的学校特色各异,但其共同特点便是有一支优秀教师队伍。我作为人大苏州校区法语教研中心的一分子,定将努力提升自己,精进专业知识,提高道德修养,不负团队的信任,不负人大之盛名。
法语教研中心教师丁佳溦表示,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品德修养,以身作则,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其次,我们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倾听学生的困惑与烦恼,加以正确指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
法语教研中心教师邵倩兰表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当我们站上讲台的那刻起,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教师的工作具有“示范性”,而学生则具有“向师性”。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立德树人的“引路人”。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一个“教书匠”,而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工作重点。
法语教研中心教师贾美玉表示,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我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做学生的榜样,并在课堂中融入思政元素。作为法语教师,我也一直在摸索如何把思政课元素融入到课程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民族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努力的方向。
法语教研中心教师杨燕萍表示,在语言教学方面,作为法语老师,我需要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继续精进法语语言的学习,将知识内化,以便于更好地传授给学生;我也需要继续向各位优秀的老师学习,在课上的课堂设计、课中和课后的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规划习题试卷等各个方面不断优化和进步。同时,我自己也需要积极响应国家培养外语复合人才的号召,丰富自己的知识库,扎实自己的理论学习,锻炼自己的思辨逻辑和写作能力,为法国和法语国家的研究工作献上绵薄之力。
法语教研中心教师朱波表示,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光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是一条流动的河或是浩瀚的海,更应不断地扬起朵朵浪花供学生采集。每一位教师都要坚持学习专业前沿知识,提升专业素养,让每节课充满观点、以问题链贯穿整堂课,让学生在观点和知识的海洋里萃取明珠。
法语教研中心教师傅梦表示,我是一名教师,更是一名中国人民大学的老师。工作中既要教书更要育好人,要专于本职工作,不要心有旁骛。课堂上要找对学生的定位,要上什么样的课,面对什么样的学生?要怎样因材施教?达到怎样的教学效果?如何达到?不断变化的时代环境又对教师提出怎样新的技能要求?这些是我们教师工作上自我定位的标杆,我们要扪心自问,时时自省,才能不偏离航向,始终走正确的道路。
法语教研中心教师李湘容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的学校特色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有一支优秀教师队伍。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就是要精通专业知识,不断提高和完善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始终把教学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但只有专业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成为有爱,有责任,有人文关怀的“人师”,用温暖的真情和高尚的情怀打动学生。作为外语教师,我们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横贯中西的专业人才的重任,要时刻把培养中国文化传播者的任务牢记心中,要指导学生成为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化人才。
法语教研中心教师张霞表示,用心不局限于课堂之内,同时也体现在课堂之外。法语学习难度高,课堂时间有限,课后作业、补习、答疑等应运而生,这样长期高频的互动强化了师生之间的情感纽带,逐渐熟悉之后学生会分享一些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老师则结合自身人生经历解答一些困惑或者给予学生一些建议。这种课堂内外的师生互动不仅能够给予学生启迪,对于老师来讲也会引发思考,教学相长、互有裨益。
教师发言结束后,布超分享了自己的学习体会。他表示,在人大江南这一国际化的校园里,要让“听党话、跟党走”成为广大学子的自觉追求,就需要教师强化对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法语教师要立足法语教学本职工作,充分发掘课程本身的德育资源,让学生在认清世界大势的同时找到中国坐标,在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这一方面可以提升教师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价值引领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将“听党话、跟党走”作为自觉追求的时代新人。
徐星美随后发言。她表示,法语教研中心是中法学院教师队伍的一支核心力量,作为中法学院最具组织化程度、最具国际化特色、最具规模优势的教研中心,在以往的发展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未来,法语教研中心要进一步以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为指引,做到教学、科研齐头并进。全体法语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研究教学规律,在教材研发、课程思政、中国思想对外宣传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让中法学院成为学校国际化的窗口和世界读懂中国的入口。学院会一如既往地支持法语教研中心的各项工作,希望各位老师把苏州校区作为个人事业发展的平台,切实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做到“经师”与“人师”的统一,实现个人价值和国家发展的统一。
黎玖高总结表示,法语教研中心是中法学院发展的基石,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人民大学的充分肯定和巨大鞭策转化为苏州校区提升教书育人水平的冲天干劲和强大动力。一是要提高政治站位,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指引前进方向,以自身坚定的信仰引导学生赓续红色血脉,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成为苏州校区学子的自觉追求。二是要把握关键要求,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挖掘法语课程蕴含的独特德育资源,让学生在课堂上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学会做人。三是要紧扣时代之题,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的重要指示,以鲜明的问题意识改进教学模式,提升科研水平,助力苏州校区中外合作办学事业高质量发展,让更多的人大学子能以轻盈从容之态自由行走于东西方两个文化平台,为民族复兴、强国建设绽放芳华、书写精彩。
(责任编辑:刘晓阳)
人大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人民大学新闻中心 Email:news@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