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北京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疫情防控处于关键时期。学校面对疫情大考,他们冲锋在前、逆风而上,在校园防控中书写担当。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应用经济学院、新闻学院的抗疫一线故事,感受同心人大、共战疫情的温暖力量。
应用经济学院:师生共战“疫”,关怀显温情
用温情守护师生,用行动共同抗疫,传递爱与力量。在抗疫路上,师生共同前行,贡献人大力量。
云端关切寄温情,师生同心共进步
应用经济学院: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
本科教学、研究生教学、毕业就业……这些学生最关注的问题,陆续成为了“院长书记下午茶”线上座谈会的讨论主题。
通过线上座谈的方式,应用经济学院搭建了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倾听学生心声、促进师生交流。在深入了解疫情期间同学们的思想动态、心理状况和学习生活情况的前提下,学院提供相应帮助,力求在特殊时期为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保驾护航。
有这样一批人,他们既是学术成果丰硕的“杰出学者”,又是主动担当作为、关心关爱学生的一线教师。
应用经济学院杰出学者先锋队:我们已做好准备,随时响应学校号召,一有需要,我们就上,无惧艰辛,冲锋在前,坚持到底!
“杰出学者先锋队”作为应用经济学院学生 “学业、毕业、就业”(“三业”)工作的主力,既暖心守护、保护健康,又用心用情、尽力助力学生走好学业、毕业、就业的“最后一公里”。
学院合力打造的“杰出学者先锋队”系列讲座,充分调动同学们科研创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丰富学生科研学习交流资源。
“杰出学者先锋队”积极参加学校核酸检测志愿服务。维持秩序,录入受检者身份证信息,老师们怀抱着满腔的热情,不断提醒、交流、引导,在现场默默坚持着,为师生输送疫情防控的“安全感”。
组建“陕公志愿队”,践行“陕公精神”
我是党员,我住最差的!
这是应用经济学院学生党员们热情的号召。5月18日晚,根据需要,部分学生宿舍进行区域调整,学院第一时间组织涉及区域调整的学生参加线上会议,传达学校工作要求,动员部署学生主动响应学校号召,并了解学生困难、解答学生问题。区域调整面临的现实难题是临时居住点条件不一,有些条件会比较艰苦,如何在学生中进行分配。
党员同志们主动入住条件最艰苦的宿舍,为校园疫情防控贡献力量。这样的奉献精神与牺牲精神令人感动。
最美不过“人大红”和“志愿蓝”
疫情形势严峻,学院同学们挺身而出、担当重任,组建成立“陕公志愿队”,以实际行动践行“陕公精神”,贡献温暖人大力量。
平时防控中的“宣传队”
平时防控中,他们是防疫“宣传队”,有温度地做好疫情防控宣传引导工作。
“陕公志愿队”秉持“科学防疫,保护校园”的理念,主要负责学院疫情防控中的政策宣传、数据统计、物资发放、应急处理等各类志愿工作;主动认真学习学校相关政策,带头严格遵守学校防疫相关规定,为身边同学普及科学防疫知识;在明德楼四层公共学习空间实施了一系列精细化的疫情防控措施,保障了同学们学习环境的安全性,为同学们提供了安全稳定温馨的学习空间。
紧要关头时的“先锋队”
在紧要关头,他们是协助应急处置的“先锋队”,是夯实疫情防控各项工作的基石。
5月18日晚,部分学生宿舍需要进行区域调整,时间紧,任务重,“陕公志愿队”承担了学生行李搬运任务。他们帮助同学打包行李,确保行李数量一件不落;他们齐心协力将行李搬运至新的宿舍楼,降低同学们的搬迁强度;他们维持现场秩序,提供宿舍指引,确保搬运过程有序进行。五月天气渐渐变得炎热,行李多且重,时间紧且急,汗水早已打湿他们的衣服,但他们仍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
危急关头时的“逆行者”
在危急关头,他们将是最勇敢的“逆行者”,出列承担“保卫校园”的重任。针对可能出现的危机时刻,“陕公志愿队”成员时刻做好了准备,坚定的理想信念、无私无畏的奉献、储备的防疫知识、详细的应急预案都是他们最强的“应战武器”,在危机关头,他们定是站得出、靠得住、顶得上的最美“逆行者”和“陕公传承人”!
志愿队成员、博士生党员王洋志: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紧要关头、在危机时刻,青年党员召必来、来即战、战必胜!
新闻学院:使命在肩,抗“疫”有我
以服务师生为宗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去,舍己奉献、凝心聚力,让党旗在防疫一线高高飘扬。
众志成城:党员志愿队集结到位
第一时间向全院师生党支部和全体师生党员发出倡议,共同组建师生党员志愿队,为学院和学校疫情防控工作贡献力量……
新闻学院党委有关疫情防控的倡议一经发出,就收获了学院各党支部积极响应和师生踊跃报名。目前,新闻学院师生党员志愿队已迅速集结近80名师生力量,投入防疫志愿服务工作。
新闻学院专职辅导员文盈盈:我珍惜每一次穿上防护服的机会,资源有限,穿上防护服,我就要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已经加入了新闻学院师生党员志愿队的文盈盈,还积极参加了学校的教职工党员志愿服务队。在学校的总体工作安排下,她积极投身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在世纪馆维持秩序、为师生全员核酸检测进行身份信息录入。
此前,她还穿上厚厚的防护服,化身“大白”,承担某大型考试隔离考场的监考工作,保障每一位同学顺利参加考试。
新闻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郝泽宇:在志愿活动中,我进一步理解了青年党员的时代担当,我也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一定能够打赢!
郝泽宇参与了学院师生党员志愿队组建工作并在第一时间报名入队。在疫情形势的变化下,一些同学由于疫情情绪不够稳定,他在第一时间为各位同学讲解学校疫情防控政策,安抚同学情绪,动员同学们全面理解、支持和配合学校疫情防控各项工作。
新闻学院师生党员志愿队承担了为校内离退休老同志提供服务保障、协助学院做好疫情防控和后勤保障、协助完成应急志愿服务等工作。在校园之外,也有人大人的力量在默默努力。
当学院收到一封来自石景山区金顶街街道办事处的感谢信,才得知王德芙一直在社区默默地参加抗疫志愿服务工作。
(街道办感谢信及志愿服务)
新闻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王德芙:深刻体会到一线防疫人员的辛苦,也在我的志愿服务中感受到“隔离不隔爱”的温情。
关怀备至:“学术”“文体”两开花
疫情当下,更要健康生活、增强体质,让运动点燃激情、唤起热情。带着夏日气息的微风徐徐吹过,傍晚宁静的校园里,人大人在长跑、跳操中肆意挥洒青春的汗水。强身健体的同时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疫情下的夜晚增添了温度。
新闻学院2019级本科生居熠平:热情是可以传播分享的!尽管动作不那么标准,每个人都在努力跟上音乐的节奏,还有一些其他学院的同学加入进来跟着一起训练。
5月16日晚,新闻学院在一场活力夜跑中正式启动“文体活动周”。学院购置了飞盘、跳绳、瑜伽垫等健身器材,学院执行院长周勇、党委书记张辉锋、副院长韩晓宁、党委副书记孙权和副院长李彪发起夜跑、健身操、健步走等活动,带领同学们在疫情中强身健体、活跃心志。
目前,新闻学院已开展六次活动,师生近300人次参加。同学们在运动中肆意挥洒青春的汗水,释放压力,身心得到舒缓放松。
(责任编辑:贾云菲)
人大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人民大学新闻中心 Email:news@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