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尼日利亚作家沃勒·索因卡10月29日来京,与中国人民大学学者阎连科、程光炜、张悦然等以及陈众议、西川、许金龙、吴晓都、陈晓明等作家、翻译家、学者进行文学对话。文学院作家劳马教授主持当天下午的座谈会。
当日上午,索因卡在中国人民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等联合主办的演讲会上作了题为《追寻复兴的50年历程》演讲。他在演讲中讲了非洲社会和文学的进展,以及现代化转型对一块大陆的社会面貌和人情世俗的冲击和影响。索因卡说,“作家写作要反映社会现实,要对社会进行反思,诗人、艺术家无法游离于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不反映社会现实,只能是一种逃避主义。”
在与中国作家、诗人、评论家的交流中,索因卡表示,人不只是生在一地,活在一小片大陆中,而是生在一个广阔无垠、相互联系的世界。人要学会自省,体现作为“人”的尊严和价值,否则与野兽何异?
他说,“我们应当做个现实主义者,我们应该接受现实、融入现实,通过各自的努力推动现实一步一步迈进”。他说,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真实的反映,他也认为,“每个值得阅读的作品都是反映真相的,这是我唯一生存的方式。”
索因卡不仅分享了自己的文学创造历程,解读了其作品的意象,他还应邀吟唱了作品中的非洲民谣,并与译者分别用中英文朗诵了自己的诗歌。
阎连科在发言中说,很激动见到78岁高龄的索因卡,并羡慕他一头漂亮蓬松的白发。阎连科笑着讨教,他的作品能获得如此成就是不是因为头发爆发式向上生长,而自己的白发则是耷拉着的。问题一出,引来笑声一片。文学评论家陈晓明也笑着共鸣道,“我的头发不如他那么竖直,所以当不了作家,只能写评论”。
张悦然回顾了自己与索因卡的文学交流情况。她说,索因卡对年轻作家的鼓励和支持让人感动,他的作品对创作也很有启发。
据悉,索因卡将在11月4日参加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第三届“世界汉学大会·作家论坛”。另外还将在北京大学和苏州国际写作中心作演讲。
新闻背景:
沃勒·索因卡,剧作家、小说家和诗人,非洲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1934年7月,索因卡出生在尼日利亚西南部阿贝奥库塔市的一个约鲁巴族家庭。父亲是英国圣公会办的教会小学的校长,母亲是既会经营也善于讲故事的商贩。约鲁巴族具有丰富而悠久的文化传统,而教会和学校则是宗主国英国文化的传播中心。索因卡从小就同时受到这样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的熏陶。
1952年,索因卡进入伊巴丹大学学习英国文学,课余从事演剧活动。1954年,他进入英国利兹大学,师从著名的莎士比亚专家乔治·威尔逊·奈特专攻戏剧,并广泛涉猎布莱希特、贝克特等戏剧大师的作品。1957年大学毕业后,索因卡在伦敦戏剧界崭露头角,后于1960年尼日利亚独立前夕回国。他借用盛行于欧洲的荒诞派戏剧手法,“以远离现实的方式来处理贴近现实的社会政治问题”,被誉为“英语非洲现代戏剧之父”。
索因卡的主要成就虽然在戏剧创作,但他也写小说。小说处女作为《译员》(1965)。
此外,早在其开始写剧本的时候,他就开始写诗。他的第一首诗作是《电话交谈》,这首讽刺长诗,揭露了种族歧视的罪恶。
索因卡晚年最为人关注的作品是其三部回忆录:《伊萨尔:埃塞之旅》(1989)、《阿凯:童年回忆录》(1991)、《伊巴丹:动乱的年代》(1994)。
人大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人民大学新闻中心 Email:news@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