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严峻复杂的疫情形势,让同学们在本就紧张忙碌的五月,在毕业季、考试月、期末周的交织里,显得有些坐立不安、手忙脚乱。然而在病毒面前,在由边界线、原则线、生命线构筑的战“疫”一线面前,有这一群人,他们深知,师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高于一切,安稳与幸福从来都源于保卫与坚守。于是,他们挺身而出,主动请缨承担疫情防控与服务保障工作,共同筑牢校园疫情防控的“生命之门”,也用自己的切实行动向全院900余名师生做出承诺:“我们一直都在。”
张革:“我留在这里,学生心里也踏实”
5月4日,春假的最后一天,教务秘书张革老师在学院值班。原本普通的一天,然而下午4时的一条通知让她忐忑起来:朝阳区全区居家办公。家住朝阳的张革顿时有些犹豫:回家还是不回家?回家以后,可能就到不了学校,工作怎么办?学生们答辩怎么办?她并没有犹豫太久,决定先在办公室住下来试试。于是,从5月4日到现在,她始终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20多天。
(张革办公室的档案)
人文楼101办公室的窗户正对着教二草坪。张革说,那几天每一夜都睡不着觉,白天又有繁忙的工作,精神状态很不好,但她表示:“好在现在过去了。”住在学校办公,意味着工作和生活的界限被抹掉,没有假期,就连休息也不可能是完全放松的状态。一百多个毕业生的事情系于她一身,有时半夜还会收到同学发来的询问,张革总是立即回复。防疫政策的变化给工作带来了挑战。在紧张的氛围中,张革及时安抚同学们的情绪,并思考着稳妥的解决办法,努力缓解同学们的担忧。
“我觉得,我留在这儿,学生踏实,我心里也踏实!”张革这样说。尽管大多数老师都因为疫情居家办公,但同学们仍然随时可以推开人文楼101的门。张革觉得,尽管工作压力很大,留在学校依然是值得的。
不过,张革也有过焦虑的时候。刚开始住在办公室的几天,学院里只有她一个人;她很紧张,怕遇到什么难以处理的事情。后来,吴壹香老师、胡玲莉老师陆陆续续都来了,再也不用担心孤军奋战,学校、学院也给留校老师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几十年的兢兢业业和丰富的工作经验让张革从容地面对这段高强度的工作,也让她能在疫情漩涡中成为毕业生的坚强后盾。她说:“谁没有遇到过坎坷呢?这也是一种经历。”她多次提到,自己不过是做好了本职工作,疫情的阴霾也终将散去。她鼓励文学院的同学们:坚强无畏的心态,是面对疫情的一味良药。
燕海雄:“做漫天星河中的一颗”
在燕海雄老师的记忆里,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中午,当他看到学校教工部紧急发布的征召志愿者通知后,第一时间放下了手头的工作,主动报名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中。随后的日子里,燕海雄默默无闻地坚守在每一处志愿岗位上——他在学校东门引导往来的人流,在林园家属区把关站岗,在世纪馆采录核酸检测身份信息……校园的各个角落,都留下了燕老师认真而忙碌的身影。
作为一名党员,燕海雄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冲锋在第一线,鼓舞、带动着身边的师生共同投入防疫工作;作为人民教师,他不仅在教书育人上精益求精,更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感染着学生,真正践行了“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就首先成为什么样的人”的理念。
然而,当提起这些身兼数职的经历时,辛勤劳累的燕海雄却轻描淡写道:“比起一线岗位上坚守的工作者,我们这点工作算什么呀,就当锻炼身体了。”看到许多住在校内的教师也同样义无反顾奔赴志愿前线,燕海雄十分感动,他感叹道:尽管前方的路途道阻且长,但我们都为着水中央的“伊人”,为着驱散疫情的共同愿景而团结和坚守,如萤火虫一般发光发热,莹莹闪闪汇聚成满天星光。志愿服务队伍点亮漫天星火,我们不过是银河中的一颗又一颗。
(燕海雄在人大东门指引往来人流)
孙天琦:“有机会要再多参与一些”
孙天琦老师是在语言学党支部的群里看到了志愿者招募通知,并立即报名参加。“其实当时没有想太多,就是觉得,应该为大家做点什么。”孙天琦这样说道。她的工作内容是为参加核酸检测的同学和老师们录入身份信息。
参与志愿服务当天,孙天琦的感冒还没有完全好,但仍要不停地与师生核对、确认身份,工作几小时后,嗓子已经变得沙哑,说话都十分费劲。这项看似简单的工作需要极大的耐心和足够的体力,更要求工作人员高度认真、严格校对。孙天琦说:“我只做了一个下午,跟医务工作者的工作量根本没法比。”她认为,自己只做了一点小事,只是尽自己所能减轻医务工作者的负担。
在这次志愿服务之后,她总是提醒同学们:一定要带好身份证或学生卡,在录入信息时主动报告姓名,女同学或女老师参加志愿工作时一定要把长头发扎起来……“虽然我们可能帮不上太多忙,但至少不给医护工作者们添麻烦”。如今,老师们为配合疫情管控也无法入校,孙天琦却只是惋惜自己“做的太少了……如果有机会,还想再多参与一些”。
这次志愿工作经历,让孙天琦真切体会了到医务人员疫情期间的工作日常,也让她更能体会和理解战“疫”一线的辛酸。孙天琦鼓励在校的老师和同学们,要坚定应对疫情的信心,“我们一起努力,相信情况很快就会好起来。”她希望更多人可以参加到志愿者行列中。涓涓细流汇成海,点点纤尘积就山。若每个“我”都砌上一砖一瓦,汇聚起来,便会筑成“我们”的坚强屏障。
(孙天琦在完成核酸检测身份信息录入)
陶曲勇:在疫情一线,做党员先锋
当看到防疫一线志愿者的招募通知后,陶曲勇老师积极响应,报名成为校园核酸检测的志愿者。他始终铭记身为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践履知行合一,用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他认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担当本色,更要在疫情防控一线体现:“正是因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所以我第一时间报了名,希望用自己的行动鼓励更多人参与到防疫的志愿服务工作中。”
体验过一线志愿服务后,陶曲勇对医护人员的辛劳有了更加切身的体会。当天上午八点,陶曲勇与其他志愿者一起,换上防护服、到达世纪馆,开始身份证件读取与核实工作。这项工作机械、重复、琐碎,但容不得半点闪失。近五个小时里,志愿者们需要不停地重复一个动作,几乎没有休息时间。陶曲勇感慨道:“作为老师,我们平时讲课也就一个半小时,但志愿者们需要在近五个小时中不停进行言语确认,到最后声音都是嘶哑的。”
密不透气、穿脱不便的防护服给陶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暑气渐盛的五月,即便穿着短袖,不透气的防护服也会让人大汗淋漓。他观察到,相比身份录入的志愿者,进行核酸采样的医护人员们的防护服更加厚实,采样、消毒的重复流程也更为繁琐。“我在报名的时候已经有了吃苦的准备,但采样人员要比我辛苦得多。”陶曲勇不自矜于志愿服务的付出,他认为,自己只为校园疫情防控贡献了一份微薄的力量:“我只是做了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作为校园的一份子,我们现在能够做的,就是积极配合各项工作,遵守疫情防控措施,早日战胜疫情。”
(陶曲勇志愿服务工作留影)
晋于惠:“能多做一些事,睡不踏实也值得”
晋于惠老师是防疫工作中负责留学生事务的专职辅导员。国内学生回家心切,留学生们同样有着归国返乡的需求,面对变化的疫情形势与语言理解的障碍,晋于惠始终耐心地为同学们答疑解惑,她的诀窍是“说得慢一点、表达得清楚一些,不要怕重复”。全心投入学院防疫工作以来,有时可能在深夜收到同学们的消息,但在她看来,能多做一些事,哪怕睡不踏实也值得。
除了对接留学生,晋于惠还承担着文学院党员先锋志愿者队伍的联系与运营工作,不时发布求助与志愿者招募信息,每每得到同学们的积极响应,都让她干劲十足,“真的很感谢同学们的支持与理解,问题一个个解决,令我很有成就感”,她说。晋于惠把核酸检测志愿工作当作对医务人员工作的切身体验,在她看来,与那些身穿防护服、驻守世纪馆的医务工作者相比,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
被问及如何在繁杂的工作中顶住压力时,晋于惠表示,一方面,“两年前我也是学生,这使我更能够站在同学们的角度上考虑问题,作为离同学们‘最近’的老师,把大家的问题第一时间反馈到学校,并寻求解决办法,是我们最直接也最应该做的事情。”另一方面,“学院的防疫工作队伍其乐融融,虽然工作辛苦,但与各位老师齐心协力,大家忙完了一起吃顿饭,聊会儿天,便算一种解压方式了”。
(晋于惠在做核酸检测志愿者)
张静清:做“辅导员”,也要做“知心姐姐”
作为负责学生疫情防控的辅导员,张静清老师大概是学院最繁忙的“超人”。除了每日学生所在地数据报送、疫情防控排查、核酸检测通知、疫苗信息核对等事无巨细的统计工作外,还要第一时间处置学生健康监测、轨迹掌握等突发情况。同时,张静清的日常工作也包括团务、住宿管理、资助等等,加上上百条学生离校材料审核,任务琐碎繁重,工作压力极大。
工作中,张静清也遇到过很多困难,其中最大的挑战可能来自于与同学们的沟通交流。张静清的微信联系人里基本涵盖了文学院所有在校生,多达数百人,每天都有许多同学向她寻求帮助,尤其是近期疫情形势愈发严峻,学校防控政策作出相应调整,同学们特别希望能就自己的问题得到确切答复。为了集中精力处理更繁杂、更紧迫的问题,有时张静清的回复不得不相对简略,有时也难免会忽略掉一些信息,“希望同学们能够多包容吧”。由于工作内容的特殊性,“假期”“休息”对她而言,已是个有些陌生的词汇。从5月2日以来,她便再没有周末和休息,每天都在工作、开会与回复同学们的消息中度过。
作为专职辅导员,张静清认为,自己应该多与同学们交流,倾听大家的诉求。但往往由于行政工作繁忙,她并没有太多时间真正深入同学。前段时间,张静清值班时曾做了一个新尝试——在朋友圈发布消息,邀请同学们与自己聊天,谈谈生活中的趣事或是最近的困惑烦恼,帮助大家缓解焦虑与紧张。这个由她发起的小活动,已经接待了三位同学。没有什么固定话题,反而是天马行空,畅所欲言,而疫情期间的心理压力也在不知不觉中释放不少。张静清说,这样深入的交流让自己对同学们有了更多了解,也能更多地站在大家的立场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自己不仅要当好“辅导员”,也要成为同学们的“知心姐姐”。在时间允许的情况,张老师说会把这个活动“继续坚持下去”。
(张静清在学院办公室值班)
5月中旬以来,文学院已有数十位教职员工主动参与并完成防疫一线的志愿服务工作,全面覆盖服务学生800余人,累计服务时长超1500小时。其中,9位老师选择留在学校,全天候工作,全身心守护着校园的大门、学院的楼门、学生的心门同时,也有多位老师线上办公,随时响应支援,在不同的战线上贡献力量,共同推进学院的各项服务保障工作顺利进行。当下的人大校园,原来如此静谧祥和;安稳熟睡的每一个夜晚,都是幸福甜蜜的。在澄澈的夜空下,一群模糊的身影渐渐清晰,他们用行动诉说着:静下来,静待绿意满园、夏花盛开;静待青春不负、韶光重来。“别担心,我们一直都在。”
(责任编辑:吴珏林)
人大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人民大学新闻中心 Email:news@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