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据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351场新闻发布会通报,北京已连续9天新冠肺炎病例数明显下降,截至5月30日,除丰台区外,全市16个区均连续三日以上无新增社会面病例。再次出现的社会面病例,说明疫情反弹风险依然存在,我们必须始终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坚定不移推进动态清零行动,坚持争分夺秒、以快制快,坚决阻断新增社会面病例所造成的传播风险,集中力量打赢疫情防控歼灭战。
奥密克戎毒株持续变异会有多大影响?如何应对奥密克戎?一起了解科普知识,读懂公民防疫基本行为准则,众志成城,防控疫情!
(图片来源:[健康中国]图说丨公民防疫基本行为准则 2021-05-15)
奥密克戎毒株持续变异会有多大影响
自南非科研人员报告变异新冠病毒奥密克戎毒株的新亚型BA.4和BA.5之后,美国报告了该毒株的另一种新亚型BA.2.12.1导致感染病例上升。奥密克戎持续“进化”令人困扰,这一毒株变异频频,对疫苗和药物有什么影响?
变异频频
世界卫生组织4月27日发布的新冠疫情周报显示,奥密克戎毒株是全球流行的主流变异株,过去30天上传到全球流感共享数据库(GISAID)的超过25万个新冠病毒序列中,99.7%是奥密克戎。
自2021年11月出现以来,奥密克戎毒株已进化出众多亚型和重组毒株,包括早期的BA.1、BA.2、BA.3,新近出现的BA.4、BA.5和BA.2.12.1,以及德尔塔毒株亚型AY.4与BA.1的重组毒株XD,还有BA.1与BA.2的重组毒株XE、德尔塔毒株与BA.1的重组毒株XF。其中,BA.2亚型毒株目前在全球流行最广。
美国弗雷德·哈钦森癌症研究中心疫苗和传染病分部教授特雷弗·贝德福德日前通过社交媒体公布了关于奥密克戎多种亚型的分子流行病学分析。他说,研究发现由于传播速度更快,BA.2在今年1月至4月期间逐渐取代BA.1,在全球流行的新冠毒株中占主导地位。
为何奥密克戎毒株进化出如此“花样繁多”的亚型变异株?世卫组织专家说,奥密克戎的基因多样化表明新冠病毒持续面临自然选择压力,企图适应其宿主和环境。
尽管奥密克戎毒株致病的严重程度比德尔塔毒株低,但它独特的“优势”使其最终“击败”德尔塔成为全球主流毒株。研究显示,奥密克戎除了传播速度快,更重要的是有显著的免疫逃逸能力,能逃脱疫苗或之前感染新冠病毒其他变异株所建立的体液免疫屏障。
新近出现的3种奥密克戎新亚型——BA.2.12.1、BA.4和BA.5具有很强的免疫逃逸能力。5月2日,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教授谢晓亮团队在生物医学预印本网站bioRxiv发表文章,评估了上述3种新亚型毒株的免疫逃逸。研究发现,这3种毒株都具有刺突蛋白上的L452突变,这是它们发生免疫逃逸的关键。
L452突变也是德尔塔毒株的关键突变。贝德福德此前预测,具有L452突变的BA.2.12.1、BA.4和BA.5等毒株叠加了奥密克戎和德尔塔的突变,更有传播优势,可能成为今后主要流行变异株。
世卫组织也表示,近期一些国家报告的新冠病例激增,可能是由于奥密克戎后代谱系具有更高的传播性和免疫逃逸特性等。基于目前的有限数据,BA.4、BA.5和BA.2.12似乎比BA.2更具增殖优势,但尚未发现它们在致病严重程度或临床表现上的差异。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数据显示,截至4月23日的一周,BA.2.12.1亚型毒株导致的感染病例已占全美确诊病例总数的近30%。在美国东北部一些区域,BA.2.12.1已超过BA.2成为主要流行毒株。美疾控中心主任萝谢尔·沃伦斯基日前表示,BA.2.12.1的传播性可能比BA.2强25%。科研人员正研究该亚型毒株对新冠疫苗有效性的影响。南非日增新冠确诊病例近期呈增加之势,该国卫生机构担心BA.4和BA.5毒株可能引发该国第五波新冠疫情。
影响几何
世卫组织说,作为一种高度分化的变异毒株,奥密克戎的刺突蛋白上有26至32个突变,其中一些与体液免疫逃逸潜力和更高传播性有关。
事实上,目前新冠病毒的突变主要发生在刺突蛋白区域,刺突蛋白是新冠病毒感染人体的关键。新冠病毒通过表面的刺突蛋白与人类细胞受体“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结合并侵入人体。新冠疫苗和既往感染产生的重要抗体也都是附着在新冠病毒刺突蛋白与ACE2结合的位点上,才能起到中和病毒的作用。
因此,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区域不断突变对疫苗和药物研发不是好事,疫苗更新的速度或许很难赶上病毒变异的速度。谢晓亮团队研究显示,与BA.2亚型毒株相比,BA.2.12.1、BA.4和BA.5对3剂疫苗接种者血清的免疫逃逸增强,尤其是对BA.1毒株感染康复者的血清逃逸十分显著。这意味着,基于BA.1亚型毒株的疫苗加强针可能不是广谱保护的理想选择。
研究也显示未来有必要持续监测新冠病毒变异株。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病毒学家温迪· 巴克利日前对英国《自然》杂志表示,对于新冠病毒,研究人员主要关注两点:一是该病毒引发疾病的严重性是否有变化,二是病毒变异株能否对疫苗产生免疫逃逸。“即使疾病严重性不变,病例数上升仍会对民众生命造成极大影响”。
对于新冠病毒变异的未来趋势是否一定是“毒性持续减弱”,巴克利持否定看法。她认为,除了常见突变外,新冠病毒还会通过重组快速演化。如果一个奥密克戎变异株与另一个新冠变异株发生重组,有可能产生既能免疫逃逸又能导致更严重疾病的毒株。
“如果这些新出现的变异株能预示病毒向着温和方向发展,那肯定是好消息,但生物学告诉我们,情况不会永远这样。”她说。
(文章来源:[新华每日电讯]科普:奥密克戎毒株持续变异会有多大影响2022-05-09)
关于奥密克戎,国家卫生健康委最新解答来了!
2022年年初以来,多地报告发现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病例,引发广泛关注。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中国疾控中心专家就有关问题作了最新解答:
1、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发现和流行情况
2021年11月9日,南非首次从病例样本中检测到一种新冠病毒变异株。11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命名为Omicron(奥密克戎)变异株。全球新冠病毒数据库GISAID显示,截至2022年1月17日,118个国家提交了奥密克戎病毒基因组序列374314条。目前,奥密克戎变异株已成为全球优势流行株。
奥密克戎变异株最早于2021年11月27日输入我国香港,12月9日首次输入我国内地。
2、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传播力
多国流行病学数据提示,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能力较其他变异株有所增强。世界卫生组织于2021年12月23日关于奥密克戎的简报显示,其家庭续发率为15.8%,高于德尔塔的10.3%。英国卫生安全局数据显示,2021年12月19日至20日,伦敦90%和英格兰76%的新冠肺炎病例为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美国疾控中心网站数据显示,在2021年12月26日至2022年1月1日的一周内,美国本土95.4%的新冠肺炎病例为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
3、现有疫苗对预防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的效果
目前已有的研究结果显示,奥密克戎变异株对现有疫苗并未完全出现免疫逃逸;现有疫苗对奥密克戎变异株仍有一定的保护效果,但对其预防感染的能力有所下降;未发现奥密克戎变异株引起重症率和死亡率的上升,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现有疫苗预防重症和死亡仍有效果。
4、奥密克戎变异株对现有核酸检测试剂的影响
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基因组分析显示,其突变位点不位于我国第八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公布的核酸检测试剂引物和探针靶标区域,不影响我国主流核酸检测试剂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5、有关国家和地区采取的措施
鉴于奥密克戎变异株在全球的快速流行趋势,近期美国、英国、俄罗斯和欧盟等均建议民众加强日常卫生防护(洗手、戴口罩和安全社交距离),卫生部门加强疾病监测、疫苗接种,尤其是为一线医护人员注射新冠病毒疫苗加强针。
6、我国的应对措施
我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仍然有效。中国疾控中心已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建立了特异性核酸检测方法,并持续针对可能的输入病例及关联的本土病例开展病毒基因组监测,有利于及时发现可能输入或关联本土的奥密克戎变异株。
7、世界卫生组织应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建议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各国加强新冠肺炎病毒的监测、报告与研究工作,采取有效的公共卫生措施阻断病毒传播。建议个人在公共场所至少保持1米距离、佩戴口罩、开窗通风、保持手清洁、对着肘部或纸巾咳嗽或打喷嚏、接种疫苗等,同时避免去通风不良或拥挤的地方。目前,所有变异株都可能导致重症或死亡。因此,预防病毒传播始终是关键,新冠病毒疫苗对减少重症和死亡仍然有效。
8、面对奥密克戎变异株公众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注意事项
戴口罩仍然是阻断病毒传播的有效方式,对于奥密克戎变异株同样适用。即使在完成全程疫苗接种和接种加强针的情况下,也同样需要在室内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等场所佩戴口罩。此外,还要勤洗手和做好室内通风。
做好个人健康监测。在有疑似新冠肺炎症状,例如发热、咳嗽、呼吸短促等症状出现时,及时监测体温,主动就诊。
减少非必要出行。尽量不前往高风险国家或地区,如必要前往,要加强旅行途中的个人防护,降低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的风险。密切关注国内本土聚集性疫情,非必要不前往有疫情的县(市、区、旗),有疫情的地方居民非必要不离开居住地。
(文章来源:[国家卫健委宣传司]关于奥密克戎,国家卫生健康委最新解答来了!2022-01-17)
原文链接:[中国人民大学官方微信]科普知识:如何应对奥密克戎?
(责任编辑:张凯怡)
人大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人大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大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人民大学新闻中心 Email:news@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