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人大主页 数字人大 校长信箱 广角 部处 院系 校园 校务 交流 学者 学生 学术
返回首页
您的位置:人大新闻网>交流
中国人民大学举办“新时代中国社会转型与发展国际研讨会”暨2022年“新汉学计划”博士生社会学专题工作坊
2022-06-30 17:51:55
6,002 次浏览
来源:社会与人口学院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编辑:杨孟成

6月27日上午,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新汉学计划专家委员会秘书处和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联合举办的“新时代中国社会转型与发展国际研讨会”暨 2022 年“新汉学计划”博士生社会学专题工作坊在线上召开。这是第二次举办的博士生专题工作坊,特邀南京大学教授周晓虹和上海社科院副研究员潘玮琳作主旨嘉宾。15位中外学子在5个分论坛中宣讲论文,17位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和首都经贸大学的青年学者担任此次工作坊的点评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杜鹏和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冯仕政在开幕式致辞,国际交流处副处长李贞实参加开幕式。

杜鹏在致辞中表示,今年是“新汉学计划”启动的第十年,该计划的初心在于帮助海外研究中国的青年学者更深入了解今天的中国,支持各国青年学者来华攻读博士学位,或通过中外合作培养的方式,帮助海外学子来华交流和做田野调查。中国人民大学是“新汉学计划”专家委员会秘书处单位,自2013年以来每年组织“新汉学计划”博士生论坛。今年专题工作坊将延续去年小型化、精细化的模式,希望为博士生们提供专业领域内的切实帮助,同时扩大国际博士生与中国学生的对话。他强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新的变化,经济社会转型与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当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大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迫切需要回答好新的时代提问。因此,“新汉学计划”博士生论坛也应力求扎根中国现实、洞察社会问题、切实回答时代之问,在国际视野的比较当中,拓展研究中国的方法以及理解中国的方式。

冯仕政在致辞中肯定了新汉学计划海外博士生计划培养的丰硕成果和对于学院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经过多年的建设,学院逐渐发展为中国社会学教学和研究重镇。培养兼具国际视野和本土情怀的高水平的年轻人是学院人才培养的初心,而开展学术交流是开拓研究视野、提升学术水平的必经之路。最后,他向各位以文与会的博士生表达祝愿,希望他们通过此次学术交流,开阔眼界、收获真知,提升研究水平。

社会与人口学院副院长宋月萍主持随后的主旨发言。周晓虹主讲《生命历程、问题意识与学术实践——以 30 位知青一代社会学家为例》。周晓虹首先提出,社会学得以恢复和重建并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与中国社会快速推进现代化进程有关,他这一代的社会学家们伴随着这场现代社会转型成长并参与其中,他们的生命历程、问题意识和学术实践都深受改革开放的影响,这些生命的转折点塑造了他们后来的生命轨迹。其次,场域决定观念,跟踪知青社会学家们的学术实践、学术专业训练、师承关系、学术场域的基本规范等因素,可以发现他们的基本立场都与生命历程相关,因此“将生命史研究带回社会学史”很有必要,因为这些学者的生命和学术历程都见证了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发展历程,帮助他们形成了更为开放的意识和强烈的本土意识,有能力打破西方社会学划分理论和应用的学科框架。

潘玮琳以《当代中国研究的现状及挑战》为题,展示了海外中国学研究者对中国社会发展和转型的持续观察和研究。她简要回顾了汉学历史及诞生于冷战时期的中国学研究,着重介绍了1980年代后的海外中国学发展。海外学者们因为有机会到中国进行持续、密集的实地考察,能够与中国同行面对面交流,并能在中国处境内发现真实问题,进行个案研究,因而涌现一大批学术成果,深刻地影响了海外中国学的研究方法、概念系统和研究结论,逐步让中国摆脱西方理论实验室的境地。受新冠疫情长期化的影响,学术合作与交流生态受影响,有可能会扩大认知鸿沟、加剧学科空心化。面对这些挑战,有必要加强“新汉学计划”等致力于培养未来中国学研究学者的培养计划,为更多各国青年博士生提供到中国实地感受和研究的机会。

6月27日下午和28日上午,工作坊以平行论坛的方式展开,每位发言同学有两位点评导师,研究议题涉及生活与就业、教育与教学、文艺与文化、外交与网络等领域,覆盖从儿童到老年不同年龄阶段研究群体,兼具定性与定量的多样化研究方法,展现了海内外青年学者在中外比较、借鉴与交流的视角下对“新时代中国社会转型与发展问题”的诸多深刻思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口与经济》编辑部主任方志从研究取向与研究意义方面肯定了这些选题的前瞻性与现实性,同时也提出学生们需要在文献综述、问题背景、理论推导等方面进一步完善论文;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陈卫肯定了同学们敏锐的问题意识,但也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在论述上注意从大到小再从小到大,文章要能吸引学者和媒体,同时要陈明自己研究的不足之处;助理教授王篪感觉今年的工作坊比去年的议题更广泛性,呈现出跨学科思考与交流的特质。除对会议论文质量的肯定之外,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的宋月萍教授与房莉杰教授肯定了工作坊的模式,这种师生之间的深度互动为学生们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新汉学计划” 项目至今已资助了 75 个国家近 800 名博士生来华学习或交流。中国人民大学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承担了“新汉学计划”专家委员会秘书处工作, 每年筹办一次“新汉学计划”博士生论坛。

(责任编辑:张凯怡)